有些孩子老是愛拉個不停,他是不是生病了?父母心裏多了幾分焦急,這該如何是好呢?父母們應該意識到這是孩子們的“非常時期”。孩子通過排便與控製大便儲留來從中獲得快感,也就是所謂的肛欲滿足。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可能會對自己排出的糞便很感興趣,所以大小便之後他們常常會用手去玩弄大小便。如果這個時期孩子受到心理挫折,或在後來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直至成年)遭遇到心理挫折皆可能固著於肛欲期,以戀糞癖、灌腸癖等等表現出來。
這個時期是訓練孩子如廁的大好時期,但是一定要耐心地、愉快地訓練他們,如果態度粗魯急躁,或者言談舉止之間顯示出對性器官的鄙視情緒,都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不正確的認識,形成畸形的性壓抑的心理。
1.如何讓孩子安全度過肛欲期
玲玲今年兩歲8個月了,玲玲媽媽一直有個頭疼的問題。那就是玲玲從上個月開始出現憋尿的現象,每次憋尿的時候都表現出很緊張的樣子,臉發紅,會夾腿,撅起屁股,說想尿尿。媽媽帶她到廁所後她又尿不出來,但轉眼又尿在褲子裏,最多的時候一天尿了5次褲子。這是她尿脹的時候夾腿有性的感覺嗎?有時候她還把大便拉褲子裏了。玲玲媽媽覺得孩子不光是尿褲子的問題,她各方麵都有點倒退的感覺,最明顯的是整天叫“我是小BB”,躺在地上要媽媽抱,還特別黏人,吃飯都要坐在媽媽懷裏要媽媽喂,想想似乎跟她開始憋尿的時間差不多,這讓玲玲媽媽有點承受不了。
一歲左右的孩子尚不能自主控製排泄,如果他能夠配合撒尿,或及時坐盆排便,基本上都是靠家長掌握孩子的排便規律,並不能證明這麼大的孩子已經能控製大小便。
控製排便是兒童發育的重要標誌之一。這意味著孩子學會了便前有暫時的等待和到合適的地方去排泄。控製排便是一個複雜的條件反射過程。在這之前,孩子在意識到膀胱或大腸內有充盈感時就會自動排出尿便,這是一種先天形成的無條件反射。但有控製的排便,則是將充盈的信息先反饋到大腦,等到了便盆處,再指令膀胱、腸道括約肌等器官放鬆並進行排泄。可見這一複雜過程與兒童膀胱、肌肉發育及大腦皮層功能的發育完善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孩子的大小便訓練,可在一歲至一歲半時開始。
下麵是訓練寶寶上廁所的一些小貼士,父母們不妨參考一下:
(1)父母配合掌握兒童排便規律。
一般在睡前、睡後或吃奶、喝水後一小時,讓兒童坐在便盆上,用噓噓聲來引導。通過時間、聲音、坐盆姿勢等配合,形成排便的條件反射。
(2)讓孩子坐在便盆上大便。
在這段時間裏,即使孩子尿褲子了,或是大便已經排出,也應該堅持讓孩子去坐便盆,強化排便行為與便盆的聯係。父母還可坐便盆給孩子示範,讓孩子進行模仿。剛開始訓練孩子使用便盆時,坐盆時間不宜超過5分鍾,坐盆時不可玩耍及喂食,以培養良好的排便習慣。父母要多觀察孩子表情,一般來說,孩子大便前會有放屁、麵紅、使勁、發呆等表現。
(3)培養孩子固定時間大便。
培養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坐盆,並用“嗯嗯”聲相配合,可以逐步養成孩子定時大便的規律。兒童控製大小便的次序是:夜間控製大便——白天控製大便——白天控製小便——夜間控製小便。女孩比男孩控製排便會稍早一些。絕大多數孩子,約在兩歲至兩歲半能全天控製大小便。不過,孩子的體格發育存在個體差異,在排便控製上,父母不必相互攀比,隻要堅持訓練,一定可以得到成功。
2.如何解決孩子尿床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敏兒快3歲半了,在小區幼兒園上托班,總體還是令人滿意的。可有一些事讓媽媽感到很困惑,比如午睡是否用尿布的問題,敏兒在家裏還是一直用的,而且尿床的概率也是很高的,但幼兒園老師不太高興用,用她們的話來講是希望孩子早點獨立尿尿,可是明明孩子睡著了,她根本就不知道,這不是說不用尿布就可以讓孩子獨立起來的事。父母當然希望尊重孩子生理發展的自然規律。即便這樣,孩子還是在幼兒園尿濕好幾次床鋪。這讓敏兒父母與幼兒園老師的關係一直很緊張,這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