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
楚軍在國都彭城防備森嚴,沒有等到章邯進攻的軍隊。章邯的軍隊包圍了距離秦國最近的趙國,才有了後來項羽為了援救趙國“破釜沉舟”的典故。沒有等到章邯的虎狼之師,等到的是魏咎的弟弟魏豹自立為魏王。事實證明,魏豹自立的消息釋放出的能量,絕不遜於章邯手下的虎狼之師的侵害。魏國的後代魏豹繼承王位,和楚國有什麼關係呢?後來的人,把這種{八竿子打不著的、突如襲來}的傷害,叫做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怎樣發生的呢?放羊出身的楚懷王,看見同樣平庸的、像個草包的魏豹都能稱王,自己的內心欲望也開始不安分起來。於是,血管裏的王室血脈,在嫉妒的催化下以及有心人的鼓勵下,開始慢慢地膨脹與沸騰起來。他再也不堪成為該死的項梁扶持的傀儡,決定做一個堂堂正正、大權獨攬的楚王。就像自己的祖先楚莊王一樣,一鳴驚人。
【懷王的振作】
楚懷王熊心整編了呂臣和項羽的軍隊,合並為新的楚軍,由自己親自掛帥帶領,確認了國王對於軍隊的絕對領導權,就像古田會議確定了黨對革命軍隊的絕對領導權。經過複雜的政治鬥爭,懷王終於剝奪了項羽和呂臣的兵權。之後,作為心理補償或者叫做政治交換,他進行了一係列的封官行為,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統帥碭郡的兵馬。以項羽為魯公,封為長安侯。呂臣冊封為司徒,其父呂青冊封為令尹。從官職的權屬來看,隻有劉邦被封統帥碭郡兵馬為“封疆大吏”,項羽則是“有名無權”的長安侯、魯公,呂臣是掌管勞役、兵役以及民事的司徒,呂臣是掌管國事的令尹。
天下事無非生意。政治也是一樣,一定要講究盈虧平衡。我們從別人身上奪取了一些東西,就會造成別人心裏空間的窟窿和漏洞;損害了別人某一方麵的利益,一定要給予其他形式的等額甚至超額補償。就像後來的“杯酒釋兵權”,宋太祖、太宗“稍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從兵權在握的節度使藩鎮手中奪取兵權,給予了他們大量的權勢補償以及經濟補償。
【X家軍的政治風險】
楚懷王熊心似乎真的不再是昔年放羊的孩子了,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傀儡楚王,仿佛是一個操盤楚國、兵權在握的赫赫君主。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不斷稀釋和瓦解項氏家族在楚國軍政的地位和影響力,使得楚國的軍隊不再是“項家軍”。
這個曆史教訓還是很深刻的,國家的軍隊如果被統帥的姓氏冠名,通常將帥最後的下場都不是很好,遭遇“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下場,比如抗秦的“項家軍”、抗遼的“楊家軍(將)”、抗金的“嶽家軍”、抗倭”的“戚家軍”。這些作戰實力超強、一心報國的軍隊的的統帥——項羽、楊業、嶽飛、戚繼光最後都沒有好的下場。
有人認為,他們的君王殺害這些統帥,是卸磨殺驢、自毀長城的蠢事,其實不盡然。這些統帥自以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可以任由自己的威望在軍隊中不斷的萌芽、發展和膨脹。兵士們隻知道有用兵如神的白起、韓信,不知道有善於將將的秦王、劉邦。
將領們深陷其中的美好感覺,卻不知道自己勢能的不斷積累,自己能夠聚集的能量超過皇帝能夠駕馭的能量,皇帝的內心還會很安穩麼?古往今來,臣子弑君的血淋淋案例——成湯滅夏、武王伐紂、田氏代齊、三家分晉,讓這些心有顧忌、沒有安全感的帝王,不得不采用防範風險的雷霆手段,除掉那些功高震主的權臣和將領。作為忠心耿耿的將帥,一定要懂得謙退之道,把成績歸功於皇帝的英明領導,把責任歸咎於自己的錯誤領導。成績上傳,就會得到謙虛謹慎的認可;責任自扛,就會得到勇於擔當的評價。“入則懇懇以盡忠,出則謙謙以自悔!善則歸君,過則歸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