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項梁戰死(1 / 3)

【原文】項梁再破秦軍,有驕色。宋義諫,不聽。秦益章邯兵。九月,章邯夜銜枚,擊項梁定陶,大破之,殺項梁。

【譯文】項梁再次擊敗秦國進隊,臉上浮現出驕傲的臉色。宋義向他提出意見,沒有得到采納。秦國(暗中)為章邯增加兵力。九月的一天夜裏,章邯的軍隊叼著木條,襲擊了項梁所在的定陶,大敗楚軍,殺死了項梁。

【分析】九月,項梁東阿擊敗了章邯的軍隊,領兵西進;等到達定陶時,再度打垮秦軍。項羽與劉邦又在雍丘與秦軍交戰,大敗秦軍,斬殺了三川郡守李由。楚國軍隊三戰三捷,項梁於是更加輕視秦軍,顯露出驕傲的神色。宋義便規勸道:“打了勝仗後,如若將領驕傲、士兵怠惰,必定會失敗。現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卻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擔心啊!”但項梁不聽從勸告,竟又派宋義出使齊國。

1、《兵法》說:驕兵必敗!毛主席說:驕傲使人落後!身為將帥一旦驕橫輕敵,就會失去對戰事進度的冷靜分析以及對敵人的警惕程度。就像三國時候的關羽,總是瞧不起吳下阿蒙——呂蒙。結果,關羽北伐襄樊的時候,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身首異處。

2、宋義諫:“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說明宋義已經察覺到了“驕兵必敗”的風險,卻還是苦苦勸諫,可惜意見沒有被項梁采納,導致楚軍遭遇失敗。

《資治通鑒》記載,宋義在意見被項梁拒絕後,就被派遣出使齊國,完成建立統一戰線的任務。途中遇到齊國使者高陵君顯,對他說:我料定武信君必會失敗。您慢點去,可免遭一死;快步趕去,就將遭受禍殃。(臣論武信君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這時二世調動全部軍隊增援章邯攻打楚軍,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死。

這裏麵有一些“厚黑學”的嫌疑,明知道主帥犯下了錯誤,還要苦苦勸諫,可以通過主帥的失敗而要買名聲,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先見之明的洞察力;果然,宋義踏著項梁兵敗戰死的鮮血,獲得了楚王的信任,成為楚國的軍事首領——上將軍。如果他真的忠心護主的話,為什麼沒有留下來和章邯決一死戰,回去和楚軍將士們共存亡?

3、秦益章邯兵。說明秦國人的腦袋瓜子還是不糊塗、不愚蠢的,知道章邯在撲滅“六國造反”的價值、能力和貢獻。不過,章邯的軍隊或許不是大規模的進入章邯的軍營,不然一定被楚國的哨探和偵查兵察覺。項梁作為楚國一代戰神項燕的後代,家學淵源,熟諳兵法,一定懂得偵察敵情和敵軍數量的重要性。秦國的軍隊應該采用“添油戰術”,一股一股的趁著夜間彙集的。但是,秦軍的數量不是明顯大於楚國的軍隊,沒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否則也不會夜裏叼著樹枝搞偷襲了。

【原文】時連雨自七月至九月,沛公、項羽方攻陳留。聞梁死,士卒恐,乃與將軍呂臣引兵而東,徙懷王自盱眙(xuyi)都彭城。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dang)。魏咎弟豹自立為魏王。後九月,懷王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以沛公為碭郡長,封武安侯,將碭郡兵。以羽為魯公,封長安侯。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

【譯文】當時七月到九月,連降大雨。沛公、項羽正在攻打陳留。聽說項梁戰死的事情,士兵們都很驚恐,(劉邦和項羽)於是與將軍呂臣率領兵馬向東前進,讓懷王從盱眙遷都到彭城。呂臣的軍隊駐紮在彭城的東邊,項羽的軍隊駐紮在彭城的西邊,沛公劉邦的軍隊駐紮在碭郡。魏咎的弟弟魏豹自立為魏王。閏九月,懷王並將項羽、呂臣二支軍隊合並由自己直接統帥。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統帥碭郡的兵馬。以項羽為魯公,封為長安侯。呂臣冊封為司徒,其父呂青冊封為令尹。

【分析】定陶之戰,項梁戰死,楚國軍隊的主力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可謂元氣大傷。再加上連雨天氣,楚國的天氣和楚軍的心情分外潮濕低落。楚國進入了戰略收縮的局麵,把戰略重心從盱眙遷移到彭城(徐州)附近,呂臣和項羽分別把守彭城的東西兩側,劉邦駐軍碭郡形成犄角之勢,全力防範章邯帶領的秦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