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時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二月,攻碭,三日拔之。收碭兵,得六千人,與故合九千人。三月,攻下邑,拔之。還擊豐,不下。
【譯文】次年正月,張耳等人擁立趙王後代趙歇為趙王。東陽甯(寧)君、秦嘉擁立景駒為楚王,定都在留地。沛公前往投靠(景駒),路上遇到張良,於是與他一起拜見景駒,請求景駒發兵,助他以攻打豐縣。當時章邯攻打陳地,他的別將司馬率兵向北平定楚地,在相縣屠城,到達碭郡。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進,與秦軍在蕭縣西部作戰。戰局不利,沛公等退兵並收留兵士聚集在留縣。二月,攻打碭郡,三天就奪取了城池。收編碭郡的兵士,得到六千多人,加上原來的軍隊一共九千人。三月,攻打下邑,取得城池。還軍攻打豐縣,沒有攻下來。
【分析】劉邦失去了大本營豐縣,不得已投靠楚王景駒,希望可以借兵攻打豐縣,但是在蕭縣和豐縣都遭遇挫折。反秦道路的不平坦,為劉邦投靠項家軍提供了口實。
開始懂得,自己的力量暫時太單薄了。隻有掛靠在一支強大的力量身邊,才能不斷的擴張自己以及防止被吃掉。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就是這個道理。
【原文】四月,項梁擊殺景駒、秦嘉,止薛。沛公往見之。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沛公還,引兵攻豐,拔之。雍齒奔魏。
【譯文】四月,項梁擊敗並處死景駒、秦嘉,在薛城駐紮。沛公前往拜見他。項梁為沛公增加士卒五千人,五大夫將軍十人。沛公還軍,引兵攻打豐縣,攻下城池。雍齒逃奔魏地。
【分析】景駒是楚國王室的旁氏,而不是嫡係正統。楚國的國姓有熊、羋、昭、屈、景等,但是國王的姓氏是熊姓。再加上景駒是一個成年人,不甘於被項梁叔侄控製成為傀儡,因此項梁“以僭越之名”攻殺他
【原文】五月,項羽拔襄城還。項梁盡召別將。師古曰:六月,沛公如薛,與項梁共立楚懷王孫心為楚懷王。
【譯文】五月,項羽攻下襄城後班師。項梁召回手下在外地的全部將領。六月,沛公到達薛城,與項梁一起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
【評析】六國為秦所並,楚最無罪,為百姓所思,故求其後,立為楚懷王,以祖諡為號,順民望也。項梁在處死了景駒之後,為了爭取人心,順從民意,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
【原文】章邯破殺魏王咎、齊王田儋於臨濟。七月,大霖雨,沛公攻亢父。章邯圍田榮於東阿。沛公與項梁共救田榮,大破章邯東阿。田榮歸,沛公、項羽追北至城陽,攻屠其城。軍濮陽東,複與章邯戰,又破之。章邯複振,守濮陽,環水。沛公、項羽去攻定陶。八月,田榮立田儋子市為齊王。定陶未下,沛公與項羽西略地至雍丘,與秦軍戰,大敗之,斬三川守李由。還攻外黃,外黃未下。
【譯文】章邯在臨濟擊破斬殺魏王魏咎、齊王田儋。七月,雨季蔓延,沛公攻打亢父。章邯把田榮圍困在東阿縣。沛公與項梁一起帶兵救援田榮,並在東阿大敗章邯帶領的秦軍。田榮回到都城,沛公、項羽追擊殺秦軍敗北的軍隊,達到城陽,攻下並且屠城。駐軍在濮陽東部,再次與章邯大戰,又一次擊破秦軍。章邯軍隊再次振作,據守濮陽城,並且決開河水作為護城河。沛公、項羽去攻打定陶。八月,田榮擁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定陶未能攻下,沛公與項羽向西攻占土地到達雍丘,與秦軍開戰,大敗他們,斬殺三川郡郡守李由((丞相李斯的兒子)。還軍攻打外黃,外黃未被攻下。
【分析】此時的中年人劉邦和青年人項羽合作非常愉快,親密無間,聯手打敗章邯的軍隊,結束了章邯不可戰勝的神話。誰也沒想到對方會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就像有些人說的,你最大的敵人不是你自己,就是你最親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