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章邯已破項梁,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王歇,大破之。歇保巨鹿城,秦將王離圍之。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北救趙。
【譯文】章邯已經擊殺項梁,以為楚地的兵馬不足為憂,於是渡過黃河向北攻擊趙王歇,大破之。趙歇退守巨鹿城,秦軍將領王離、涉間圍困了巨鹿。趙國多次請求救兵,楚懷王才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軍北進援救趙國。
【分析】第七章說到,出國在項梁死後,在彭城附近戰略防守,防止章邯進攻。等了半天,章邯居然放了楚國鴿子,認為楚國的兵馬不過如此,於是陪著趙王歇玩起戰爭遊戲了。趙國不堪一擊,退守巨鹿城,遣使向楚國求救。唇亡齒寒,於是楚懷王派遣宋義、項羽和範增率兵救援。
【史記·項羽本紀】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
【譯文】諸位別將都屬意於宋義,尊稱他為卿子冠軍。楚國軍隊行進到了安陽,原地駐紮了四十六日而不前進。項羽說:我聽聞秦國的軍隊把趙王包圍在巨鹿,應該快速率領兵士渡過黃河,楚軍攻擊其外麵,趙軍攻打其內部,一定能夠擊破秦軍。宋義說:不是這樣的!寧可拍打牛身上的牛虻,不可以捏死牛身上的蟣虱。現在秦軍攻打趙國,如果秦軍戰勝的話,兵卒就會疲倦,我軍趁著他疲憊的時候消滅它;如果秦軍不能戰勝,則我們率領兵馬鼓噪向西麵進軍,一定能夠拿下秦過。因此,不如先讓秦國與趙國大戰。被堅執銳,宋義不如將軍;坐下來運籌帷幄,將軍就不如宋義了。
【分析】
本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因為《漢書·高祖本紀》沒有“破釜沉舟”一節,因此插入本段,使得故事情節連續。
宋義因為神一般的預測了項梁戰死的結局,得到了楚國的下級軍官(別將)的信任,被尊為“卿子將軍”,成為楚軍新的統帥(上將軍),帶領楚軍援救趙國。大軍行到安陽,原地駐紮46天。到底是害怕秦國的虎狼之師,還是另有打算?
宋義的想法是讓秦國和趙國拚命作戰,楚國的軍隊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無論勝敗與否,楚國都是最大的贏家,甚至可以同時兼並秦國和出國,成為天下的霸主甚至一統天下。此人見識深遠,很有野心,是一個十足的謀略家以及野心家。
【評析】宋義的做法,明顯是學習了魏國的前輩晉鄙,晉鄙因為救趙的時候畏縮不前,結果被“竊符救趙”的信陵君斬殺;類似的,宋義因為救趙的時候畏縮不前,結果被“破釜沉舟”的項羽斬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車之鑒,後車之覆;兩段史料真是驚人的相似:
(1)宋義vs晉鄙,都是熱愛本國的帶兵將領,希望可以隔岸觀火、渾水摸魚,為祖國爭取最大的戰爭利益,結果都被本國的英雄斬殺。
(2)楚國VS晉國,都是秦國攻打趙國的戰爭形勢下啊,六國聯盟派兵救援趙國。
(3)楚霸王vs信陵君,都是“義薄雲天,心懷天下”的蓋世英雄,都能“急人於危難”,都是不顧一切抗擊暴秦的鬥士,都沒有得到好的下場。
【原文】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譯文】宋義於是派遣他的兒子宋襄到齊國當宰相,親自送行到無鹽縣,和地位顯赫的人們一起飲酒聚會。項羽早晨去朝見上將軍宋義,立即在其中軍帳之中斬下了宋義的腦袋,出來名令軍中,他說:宋義與齊國陰謀顛覆楚國,楚王暗中命令我項羽誅殺他。此時,諸位將皆軍都害怕而且服從項羽,不敢支支吾吾的議論,大家都說:首先擁立楚懷王的人,就是將軍的家族也。於是,諸將一起擁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使人追趕上宋義的兒子,一直追到了齊國,誅殺了他。派遣桓楚向楚懷王報告軍命。懷王隨機冊立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即英布)、蒲將軍(吳芮)都歸屬了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