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趙高之死(1 / 1)

【原文】八月,沛公攻武關,入秦。秦相趙高恐,乃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中,沛公不許。九月,趙高立二世兄子子嬰為秦王。

【譯文】八月,沛公攻破武關,進入秦地。秦朝丞相趙高很害怕,於是弑殺二世皇帝,打算與沛公中分關中之地,沛公不答應。九月,趙高擁立秦二世兄弟的兒子子嬰為秦王。

【分析】劉邦攻破了關中的南大門——武關,進入秦國腹地。趙高擔心二世皇帝懲罰他隱匿戰敗事宜,因此夥同自己的妹夫閻樂在二世皇帝齋戒的時候,弑殺了他。謀害皇帝之後,她就要想著篡位了,於是舔著臉要和劉邦瓜分關中地區,被劉邦言辭拒絕了。

1、師徒反目

我們要談一下胡亥與趙高的關係。胡亥是秦始皇的十八子(最小的兒子),從小跟隨郎中令趙高學習法律,並且跟隨始皇帝出行各地。秦始皇死後,趙高夥同丞相李斯篡改始皇帝遺詔,擁立胡亥即位,同時處死了人望極高的公子扶蘇以及將軍蒙恬家族,史稱“沙丘之變”。後來,趙高卸磨殺驢,殘酷的處死了該死的李斯,這就是““牽犬東門”的典故。趙高成為秦國的丞相,獨攬朝綱。秦國倒行逆施,陳涉揭竿而起,六國貴族紛紛複位,秦王朝土崩瓦解。趙高一方麵********、封鎖戰敗的消息;一方麵指鹿為馬,測試群臣的忠誠。直到劉邦攻入武關,趙高擔心胡亥追究瞞天過海的罪責,因此將二世皇帝殺死在望夷宮。

2、趙高複仇論。

趙高本是秦國國君之後,他的父親是秦王的遠房本家,因為犯罪被施刑,其母受牽連淪為奴婢,趙高弟兄數人世世卑賤。秦始皇聽說他為人勤奮,又精通法律,便不拘一格提拔他為中車府令,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斷獄。趙高之於胡亥,開始時師徒關係,後來是君臣關係,最後是仇人關係。其實本質上都是利益關係,趙高利用二世得到至高無上的權位,二世皇帝利用趙高奪取帝位、誅殺手足兄弟以及搜刮民脂民膏。

3、本是同根生

據說趙高是趙國的貴族後代,趙國和秦國的祖先都是造父。造父,嬴姓,伯益的後代,中國曆史上著名善禦者。造父駕車日馳千裏,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為趙國始族。幾十年後,造父的侄孫(非子)又因功封於犬丘,成為秦國始祖。或許,趙高和胡亥祖上是一個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原文】子嬰誅滅趙高,遣將將兵距嶢(yao)關。沛公欲擊之,張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願先遣人益張旗幟於山上為疑兵,使酈食其、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秦將果欲連和,沛公欲許之。張良曰:此獨其將欲叛,恐其士卒不從,不如因其怠懈擊之。

【譯文】子嬰誅殺並消滅了趙高的勢力,派遣將領帶兵據守嶢關。沛公劉邦想要攻打他,張良說:秦國的兵勢還很強勁,我們不能輕敵。應該首先派人在山上增加旗幟作為疑,派遣兵酈食其、陸賈前往遊說秦軍將領,用利益來誘惑他們。秦軍將領果然想要和楚軍聯合,沛公想要應允他們。張良說:這是隻有由他們的將帥打算叛變,恐怕秦軍士卒不會跟隨他們,不如趁著他們懈怠的時候攻擊他們。

【分析】

1、虛實結合

秦王子嬰消滅背主之賊趙高勢力後,去帝號,仍稱王,派遣將領據險守衛嶢關。二愣子劉邦忘記了“宛城之戰”不戰屈人之兵的戰爭策略,又要強攻秦軍。張良告訴他:主公啊,消滅秦軍不一定需要流血犧牲、拚死玩命,而是要用軟刀子——錢財俘獲人心。策略上要虛實結合:虛的方麵,就是在山上多樹旗幟,作為疑兵,驚嚇敵人益壯聲勢。實的方麵,就是遊說和收買秦軍的將領,讓他們倒戈相向,改旗易幟。

2、張良真壞

秦國的將領已經決定投誠了,張良還是不放心,擔心秦軍隻是將帥變節、士兵仍舊忠誠。於是,勸說劉邦趁著著秦軍因為修好而懈怠、沒有絲毫防備的時候,突然襲擊,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我隻能說,張良真的不是一個東西,人家都投誠歸順了,你還要搞突襲,他不地道了。就像後來,劉邦項羽原本決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張良說:趁著楚軍麻痹大意,東歸途中,正好襲擊他們,最後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

【原文】沛公引兵繞嶢(yao)關,逾蕢(kuai)山,擊秦軍,大破之藍田南。遂至藍田,又戰其北,秦兵大敗。

【譯文】沛公率領兵馬繞過嶢關,穿過蕢山,攻擊秦軍,在藍田南邊打敗秦軍。沛公於是進駐藍田,又和秦軍敗北的軍隊作戰,秦兵大敗。

【分析】劉邦率軍進駐藍田,為攻入鹹陽、子嬰出降提供了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