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時趙別將司馬卬(yang)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絕河津。南,戰雒(luo)陽東,軍不利,從轘轅至陽城,收軍中馬騎。六月,南陽守齮(yi)戰犨(chou),破之,略南陽郡。南陽守走,保城守宛。沛公引兵過宛西。
【譯文】當時趙國將軍司馬卬剛剛向渡過黃河進入關中,沛公於是向北攻打平陰,封鎖黃河渡口。向南,在洛陽東邊交戰,戰鬥不順利。從轘轅古道進入陽城,收繳遺落的馬匹和騎兵。六月,和南陽郡守(桓齮)在犨縣開戰,打敗秦軍,攻下南陽郡。南陽郡守逃走,加固城池堅守宛城。沛公率領兵馬從宛城西邊繞行。
【分析】趙國將軍司馬卬剛剛向渡過黃河進入關中,劉邦舍棄從洛陽向函穀關進軍的計劃,改道向南迂回,從轘轅到南陽。六月劉邦與南陽郡守展開了一次大戰。南陽郡守被劉邦手下的精兵強將打敗,狼狽地逃往宛城。
犨縣,北臨滍水,南偎犨河,不但戰略地位重要,而且周圍土地肥沃。《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犨、龐、長沙,楚之粟也”,犨縣說明當時是楚國的重要產糧基地。劉邦放棄從洛陽入關的前提,主要是軍隊給養的問題。從洛陽進入關中,秦國人民不會簞食壺漿以迎將軍,劉邦為了收買人心又不能縱兵為禍、強搶口糧,因此還是從河南進軍一路上不斷補充糧食、馬匹以及兵員數量,進軍的保障和風險都考慮周全了。
【原文】張良諫曰: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於是,沛公乃夜引軍從他道還,偃旗幟,遲明,圍宛城三匝。
【譯文】張良進諫:沛公即使想要急速進入關中,可是秦國兵馬數量還很龐大,而且占據險地。現在不攻下宛城,宛城的軍隊從後麵襲擊,強大的秦軍從前麵攻擊,這時很危險的事情啊。於是,沛公在夜裏率領軍隊從其他的道路返回宛城,收起旗幟,天未大亮的時候,把宛城團團圍住。
【分析】按照劉邦的軍事思想,不用去理會宛城戰敗的秦國軍隊,應該趕緊進入關中,不然趙國將軍司馬卬就會搶先了。張良告訴他,欲速則不達。如果不能消滅宛城的部隊,前麵有強大的秦軍阻擊,他們前後夾擊,楚軍將會腹背受敵,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作戰方法。可見,在成功麵前,要不得急功近利,需要做好風險管控,穩紮穩打才能走到最後。
【原文】南陽守欲自剄,其舍人陳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見沛公,曰:“臣聞足下約,先入鹹陽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郡縣連城數十,其吏民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今足下盡日止攻,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必隨足下。前則失鹹陽之約,後有強宛之患。為足下計,莫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與之西。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足下通行無所累。沛公曰:“善。”
【譯文】南陽郡守打算自刎,他的門客陳恢說“等我回來,再死也不晚啊”於是,出城拜見沛公,說:我聽說足下的盟約是最先進入鹹陽的人稱王。現在足下停下來包圍宛城。宛城接連的城池有數十個,官吏百姓自以為投降後一定會被處死,所以都登上城樓堅守城池。現在足下連日攻城,士兵傷亡必定很多;如果率軍離去,宛城軍隊一定在後麵追擊足下;這樣,您向前進軍,實現不了“先入鹹陽者王之”的約定,後麵又有宛城強大軍隊襲擊的後患。我為足下考慮,不如接受宛城軍民的投降,冊封他們的郡守,乘機要求他們停止守城,率領穿著戰甲的兵卒向西進軍。沒有被攻下的城池,聽聞(此事)都會爭著打開城門等待足下,足下就可以暢通無阻了。劉邦說:“說的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