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會羽季父左尹項伯素善張良,夜馳見張良,具告其實,欲與俱去,毋特俱死。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不可不告,亡去不義。”乃與項伯俱見沛公。
【譯文】適逢項羽的叔父、楚國左丞相項伯平時和張良交好,在夜裏騎馬去見張良,詳細的告訴他實情,想和他一同離去,不要白白跟著劉邦一同死去。張良說:“我為漢王護送沛公,不可以不實情相告,自己逃亡不太仗義了”。於是,與項伯一同晉見劉邦。
【分析】項伯,名纏,字伯,出生於下相,戰國末期的楚國貴族。他是項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殺了人,跟隨韓公子張良在下邳躲避。
項伯和張良的關係一直不錯,在項羽大兵壓境的條件下,想和張良一起逃走,不能成為劉項戰爭的犧牲品。張良對劉邦忠心耿耿,實情相告。
或許項伯的暗通款曲,成為張良投靠劉邦的投名狀。
但是,張良畢竟也不是等閑之輩,他巧妙地抓住了這一稍縱即逝的曆史機遇,果斷地將這一重要信息在第一時間向劉邦做了通報,從此一躍而進入了劉邦陣營的主流。
本來,韓國貴公子張良根本不是劉邦集團的核心班底。劉邦最初起兵之際,主要靠的是蕭何、曹參和樊噲等一批來自沛縣、可以換心相待的故舊相識。張良趁著秦末大亂,也拉起了一彪人馬。由於隊伍規模太小,張良一直需要依附於別的大樹。他最早是準備投靠韓王成的,結果半道遇見了劉邦,就中途改變了主意,決定跟隨劉邦。可以說,很長一段時間,在劉邦陣營中,張良基本上處於搭不上話、是很邊緣化。在“鴻門宴”之前,張良從來沒有進入過劉邦的決策圈子和主流。外圍的張良一直在等待機會,項伯告密讓張良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得到了項伯的絕密消息之後,張良在第一時間向劉邦做了彙報,從此,張良就成為劉邦的紅人。
【原文】沛公與伯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無所敢取,籍吏民,封府庫,待將軍。所以守關者,備他盜也。日夜望將軍到,豈敢反邪!願伯明言不敢背德。”項伯許諾,即夜複去,戒沛公曰:“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
【譯文】沛公與項伯約定為兒女親家,對項伯說:“我進入關中,一絲一毫不敢占為己有,登記官吏民眾,封存政府錢庫,等待將軍到來。之所以把守關口,是防備其他的盜賊。我日日夜夜盼望項羽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大哥明言我不敢背棄項將軍的恩德。”項伯答應傳話,撐著夜色離開後又回來,告誡沛公說:“明天早晨不可以不早早地親自前來謝罪。”
【分析】劉邦感到自己力量不對等,決定軟化雙方的對抗,於是把交好項伯選定為拉攏的突破口。他對項伯極為恭敬,以兄長的禮節約見、祝酒,結為兒女親家。通過處事靈活的理由,誠懇地解釋了項羽產生誤會的事情,表明了他對項王的忠誠之心。善良的項伯完全相信了劉邦所謂的忠誠之詞,充當雙方和解的中介人。
【原文】項伯還,具以沛公言告羽,因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兵,公詎能入乎?且人有大功,擊之不祥,不如因善之。”羽許諾。
【譯文】項伯回營後,詳細的把劉邦的話語告訴項羽,趁機說:“如果不是沛公率先擊敗關中的秦軍,將軍能進入函穀關麼?況且人家有大的功勞,攻擊他是不吉祥的事情,不如趁機善待他。”項羽答應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