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屠秦封王(2 / 2)

【原文】二月,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背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南鄭。三分關中,立秦三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楚將瑕丘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趙將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都六。懷王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番君吳芮為衡山王,都邾。故齊王建孫田安為濟北王。徙魏王豹為西魏王,都平陽。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為燕王,都城在薊縣。徙齊王田巿(fu)為膠東王,齊將田都為齊王,都臨淄。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為常山王。漢王怨羽之背約,欲攻之;丞相蕭何諫,乃止。

【譯文】二月份,相遇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梁國和楚國九個郡縣,以彭城為都城。違背約定,改立沛公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四十一縣,以南鄭為都城。把關中地區分為三部分,擁立秦國的三個降將為王,章邯為雍王,都城在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城在櫟陽;董翳為翟王,都城在高奴。楚國將領、瑕丘人申陽為河南王,都城在洛陽。趙國將軍司馬卬為殷王,都城在朝歌。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都城在六縣。楚懷王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城在江陵。番陽郡守吳芮為衡山王,都城在邾縣。故齊王建孫田安為濟北王。徙魏王豹為西魏王,都平陽。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為燕王,都薊。齊王田市改封為膠東王。齊國將軍田都為齊王,都城在臨淄。趙王趙歇改封為代王,趙國丞相張耳封為常山王。漢王怨恨項羽違背盟約,想要率軍攻打他,丞相蕭何勸諫他,劉邦才放棄念頭。

【分析】項羽也知道封官許願,從根本上就是要使用分封製取代郡縣製。隻有打破秦朝的地方行政製度,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政治權位和成名機會。項羽集團其實也非常懂得政治,通過封王賞爵,實現自己威信的不斷滲透人心、籠絡人心,讓自己成為天下共主以及政治裁判員。

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沒有重點考慮六國後代,而是同時把全國分封給自己親近的勢力集團。項羽承襲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氣概,認為天下共主隻有一個,那就是自己西楚霸王。項羽自封十八路諸侯,對抗的是“懷王之約”。

懷王之約是在六國後代的統治權限獲得普遍承認的背景下,以楚國為盟主的反秦聯軍事先約定的、對戰後秦國的處置方案。按照懷王之約,率先入關的劉邦應以秦王的身份統治整個三秦之地,天下倒退到“戰國七雄”的年代,山東地區有六國後代繼續統治,關中地區可以成為反秦將領裂土封王的蛋糕。

對於項羽來說,承認懷王之約,就是承認七國複立、王政複興的既有天下秩序,就會紛爭不已,那自己成為消防隊長,到處承擔防火救火的責任。甚至這個天下秩序下,楚懷王熊心、趙王趙歇、齊王田巿、魏王魏豹、韓王韓成、燕王韓廣,再加上秦王劉邦,幾乎將天下的政治經濟權益分割幹淨。功高蓋世的項羽和浴血奮戰的各國將領都將回到各自的王廷之下去做將軍臣子,仰人鼻息,討封求賞,任人宰割,這是根本不可能容忍的事情。項羽分封稱霸是為了皇圖霸業、江山一統。然而,諸王並列的局麵注定帝業的再造必須經過一場殘酷的鬥爭。

總之,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首先,項羽王於西楚,封域最大,不但引發諸王的忌恨,共謂項羽主宰分封不平,而且置身於鬥爭的中心,北有田齊,西北有三晉,西邊有劉邦,南麵的楚國三王亦有離心之勢,導致項羽在楚漢之爭中四麵受敵、日漸孤立、左支右絀。其次,西楚之地處於江漢平原、缺少關阻險隘,亦無廣闊的縱深地帶和後方根據地,與西北關中地區爭衡中形勢居下,勝不足守,敗則易亡。再次,自命“霸王”,使人誅殺義帝,試圖稱帝之心昭然若揭,為諸侯反楚提供了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