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屠秦封王(1 / 2)

【原文】沛公歸數日,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所過殘滅,秦民大失望。羽使人還報懷王,懷王曰:“如約。”羽怨懷王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關而北救趙,後天下約。乃曰:“懷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專主約!本定天下,諸將與籍也。”春正月,陽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譯文】沛公歸去後數日,項羽率兵向西進軍,在鹹陽屠城,處死了秦國投降的國王子嬰,燒毀秦朝宮殿,所經過的地方殘暴的毀滅,秦國人民對他非常失望。項羽派人回彭城向楚懷王報告,楚懷王說“按照約定辦事”。項羽怨恨楚懷王不肯讓他和劉邦一起向西進入關中而是向北救助趙國,導致自己入關的時間比天下諸侯約定的要晚一些。於是說:“楚懷王是我們項家擁立的國王,沒有作戰的功勞,憑什麼可以獨自主持約定。本來平定天下的人,是諸位將軍和我項羽啊!”第二年春天三月份,表麵上擁立楚懷王為義帝,實際上不同從他的命令。

【分析】項羽進入鹹陽之後,發泄了自己對於秦王朝的刻骨銘心的仇恨。既有亡國之恨,也摻雜著家族恩怨。秦朝軍隊先後殺害項羽的祖父項燕以及叔父項梁。滅親之仇,不共戴天,除死方休。因此,他火燒阿房宮、處死秦王子嬰、殘滅秦國城池。有人覺得項羽暴戾成性,肆意屠殺秦國降卒以及降王子嬰,火燒阿房宮。

項羽的殘暴做法是有意為之的,他不是天生的惡魔轉世,就是想要威懾秦國的未降勢力,使得天下間的異見分子都臣服於自己,時間不再有殺戮和爭鬥。通過戰略威懾,消弭秦地百姓的抵抗意識,使得關中乃至全國地區都能夠因為懼怕自己的勢力而不再烽火連天,本質上也是為了俘獲秦國乃至天下的人心。用兵打仗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單純變態的殺人防火,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萬惡的小日本製造南京大屠殺,也是要敦促南京國民政府盡速投降,通過血腥的戰略威懾實現不戰屈人之兵、速戰速決的戰爭目的。

可惜,不愛讀書的項羽,不知道或者不信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民心哲學,他認為強大的力量和政治勢能可以迫使國人屈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民心吃軟不吃硬,遇硬更堅,遇軟而切。暴力和強權可以短暫時間內迫使人民臣服,但是不久之後就會衝倒束縛的藩籬,須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老百姓是不能得罪的。隻有博愛和自由才能長時間的與民眾的心聲產生共鳴,凡事求其便民才能長治久安。

劉邦約法三章,以人為本,用仁慈和寬容感化了秦地百姓的心靈,實現了外來侵略者到外來大救星的飛躍。他同樣不知道或者不信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民心哲學,但是他知道善待秦地百姓就能為自己的糧草和兵源做好充足的準備。劉邦和項羽都曾見過千古一帝秦始皇,他們的人生都是圍繞著學習和超越秦始皇展開的。我們隻能說,英勇無敵的項羽汲取了秦始皇的霸氣和暴戾氣息,懂得“實行霸道是懾服與壓製人心的利器”。仁者無敵的劉邦學到了秦始皇的雄心和天下大義,懂得“施行仁政是爭取和教化人心的法門”。

就像劉備和曹操,漢室宗親劉備稱帝之前以寬為本、仁義愛民,因此可以從織席販履的沒落貴族成為稱霸西南的昭烈皇帝。但是,劉備稱帝後,開始大權獨攬、不納忠言、獨斷專行、苛法治理蜀地,因為他的政治身份有了巨大的飛躍,需要推行霸道使得荊襄和川蜀的未降勢力屈服自己,然後慢慢的用德義和封賞籠絡人心。相反地,一代奸雄曹操赤壁之戰之前,厲行霸道、抑製兼並,因此可以從成分不好的宦官後代成為坐擁四州的大漢丞相。但是赤壁之戰後,開始發掘人才、察納雅言、遇事商量、仁政治理中原,因為天下大勢有了根本的變化,需要推行仁政使得中原四州的士族勢力依附自己,然後慢慢的用官職和封賞籠絡人心。

可見,作為領導者,要審時度勢,恩威並施,德刑兼備,根本的任務都是征服人心。人心向背才是亙古不變的政治圭臬,得人心者得天下,不得人心者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