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登基稱帝(1 / 1)

【原文】於是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於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

【譯文】於是,諸侯王向漢王上奏疏說:“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原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冒死上書大王陛下:以前,秦朝的作為沒有道德,天下人一起推翻它。大王首先俘虜秦王子嬰,平定關中,是天下人中功勞最多的人。保存亡國之民,平定危難,救援失敗的諸侯王,承繼斷絕的社稷,以安定百姓,功勞盛大品德深厚。多次施加恩惠於各個有功的諸侯王,使其能夠設立封國。現在封地及名分已經確定,卻和大王同稱王號,沒有尊卑分別。如此,大王顯著的功勞和美德,就不能宣揚於後世。因此,臣等冒死再拜請大王登基稱帝。

【分析】各諸侯王念起“君臣大義”,於是勸進劉邦稱帝繼位,一統天下。****秦朝都是稱帝的,諸侯才能稱王,不然就是禮法僭越了。

【原文】漢王曰: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虛言亡實之名,非所取也。今諸侯王皆推高寡人,將何以處之哉?諸侯王皆曰:大王起於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又以辟陋之地,自漢中行威德,誅不義,立有功,平定海內,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實宜,願大王以幸天下。

【譯文】漢王辭謝道:寡人聽說,帝位應該歸於聖賢所有。名不副實的名號,是不應取得的。現在諸侯王抬舉寡人,寡人怎能領受得起?”諸侯王都說:大王從平民身份發跡,消滅了****的秦朝,威德震董海內。後來又以偏僻之區為基地,從漢中推行威德,誅討不義之徒,冊立有功之臣,平定海內,功臣都得到封地與食邑,而不是獨自占有。大王的恩德施放於四海,諸侯王的稱謂不能夠稱道了,登臨皇位名實相副,願大王能滿足天下臣民的願望。

【分析】別人勸進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推辭。一方麵,可以測試他們是否真心實意。一方麵,可以彰顯自己謙遜的品質。

【原文】漢王曰:“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於是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謹擇良日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尊王後曰皇後,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媼曰昭靈夫人。

【譯文】漢王說:諸侯王們都認為寡人稱帝有利天下人民的話,那寡人就答應了。於是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盧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謹擇吉日二月初三日,上皇帝尊號,漢王即皇帝位於汜水以北的定陶。尊呂後為皇後,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追贈已去世的母親為昭靈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