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國動畫大躍進背後(1)
為什麼迪士尼賣歡樂,中國動漫卻隻能賣鉛筆盒?
5年,是好萊塢製作一部動畫電影通常所需要的時間。在中國,5年可以做出一個動漫工業。
5年前,2008年6月,夢工廠出品的《功夫熊貓》在中國內地上檔,73天裏取得1.8億元票房,成為中國內地第一部票房過億的動畫電影。稍晚一點時間,《風雲決》上映,獲得3300萬票房,同樣創下了國產動漫電影的票房記錄。轉年的賀歲檔,《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衝天》也擁有了過億的票房—在中國人看來,這個市場已經可以稱得上成熟了。
成熟的市場鼓舞了中國動漫從業者的熱情,在接下來的5年裏,中國電影市場票房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長,全國影院和屏幕的總量快速增加,觀眾把看電影視為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所有這些和更好的產業數據一起把中國動畫電影推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根據《2012年國產動畫電影發展報告》的數據,國內出品動畫電影的企業和機構已經有近100家,2012年製作完成並獲得公映許可證的動畫影片達到了33部,已經連續3年保持30%以上的數量增速,而2013年上半年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已經超過了2012年整年。
如果再算上4萬億,2009年中國針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救市投資—文化產業有相當部分的配額投給了動漫製作,這最終成了來自官方最好的激勵,中國動漫趕上了發展最好的5年。
2013年6月至8月的暑期檔,一共有4部電影超越了《風雲決》。但是這4部電影的製作時間都不超過2年。包括7500萬元票房排名最高的《賽爾號大電影3:戰神聯盟》在內,平均每部製作成本不超過1500萬元。
不過,高票房也有政府保護的結果:好萊塢動畫與國產動畫的交鋒今年沒有發生,夢工廠的《瘋狂原始人》被安排在了4月;皮克斯製作迪士尼出品的《怪獸大學》則被挪到了8月底;環球影業的《卑鄙的我2》沒被批準引進—“出於對國產動畫的保護”。
蓬勃的市場需求讓這個行業裏充滿了大躍進的激情,更快地推出產品意味著市場、收益甚至包括政府的產業基金支持,當然也意味著產品的初級甚至粗製濫造。但急躁的心態已經成了這個行業的最大特點,並且滲透到每個環節。
中國動畫起步於1990年代,當時珠三角地區聚集了眾多給美國和日本做動畫代工的企業,但這批人遇到了所有“中國製造”都會遇到的難題:作為產業鏈上附加值最低的部分,當勞動成本升高的時候,他們的工作就被印度等更具競爭力的勞動力取代了。隨後的2000年代初,Flash動畫的流行進一步降低了行業門檻和定價體係,創意被低估,行業收入非常稀薄。獨立動畫人蔡博把那個時間段稱為“低穀黑暗期”:“沒有經過工業化量產培訓的人也可以做動畫,每個人都可以稱自己為動畫人。”
來自官方的政策扶植結束了這個低穀期。2004年,當時的廣電總局要求全國各電視台國產和進口動畫片的播出比例不得低於6:4,從2006年9月1日起,這一比例又被提高到7:3,同時在每天17時至20時的“黃金時段”禁播境外動畫片—當時熱播的《灌籃高手》、《名偵探柯南》等都被迫移到其它時段。與此同時,從2005年起每季度被廣電總局推薦的國產優秀動畫片,將可以在各級少兒頻道、動畫頻道以及全國電視台各頻道優先安排播出。
這個被強行擴張出來的渠道製造了大量市場需求。大量企業再次進入電視動畫製作領域,但電視台采購預算有限,動畫製作行業的收入依然處於低水平階段。一些企業之所以能活到今天,一部分仰賴於地方政府補助:比如有些政策規定,如果企業製作的動畫片能上央視,政府按每分鍾2000元發放補貼,如果是省級電視或者卡通衛星頻道,則在500元至1000元不等。
如果你了解這些,你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如今的中國動畫定位普遍低幼—因為它們的核心觀眾群就是坐在電視機麵前的3至6歲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