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不缺人才不缺技術?
又是一年畢業季,網絡上又開始流行各大高校的畢業設計短片。每每有製作較為精良或者立意比較獨特的短片,就一定會吸引大量轉發,引發一片“中國動畫不缺人才,隻缺土壤”或者“這是中國動畫的希望啊,國產動畫終於要雄起了”之類的評語。
這些凝聚了作者心血和智慧的動畫作品確實應該得到大家的肯定,但是,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它們看起來比市場上的動畫作品高出一大截?學生在畢業設計中體現出的能力能否等同於實際工作中的能力?畢業設計動畫作品對動畫產業究竟意味著什麼?
畢業設計作業的水準高於一般商業動畫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麵:
首先,畢業設計的時間充裕。隻要學生自己願意,從大二就可以開始準備,沒有商業動畫製作那樣緊張的時間表,可以反複推敲和修改。
其次,畢業設計動畫作品的選題和風格非常自由,隻要不是過於血腥暴力的題材,一般都可以過。在這個選擇自由度下,學生往往會從自己比較熟悉的題材和風格入手,規避自己的薄弱方麵,這樣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在畫自己擅長的風格的時候,學生會顯得非常出色,而一旦進入工作,如果公司對風格或者方向有一定的要求,往往就不能適應。筆者也曾經遇到過不少這樣的學生——技術很不錯,但個人風格過於強烈反而無法適應其他風格片子的製作。很多時候,學校在如何互相協作方麵並沒有特別的培訓,強調個性多於適應性。雖說個性很重要,但動畫更多的是一項工業,是一個格外需要協作配合的行業,企業所需要的是能適應各種要求的人才。
再次,短片相比長片要好控製得多。在幾分鍾內吸引眼球還比較容易,但如果是控製一個係列片或者一部電影,那完全是另一回事。因此,短片做得再好,也不等於就具備了能控製長片的能力,還是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
從這個角度看,畢業設計動畫作業的當下“出彩”和動畫產業的未來“光明”並沒有直接聯係,也不存在前因後果或其他邏輯關係。其實,如果從學生畢業後的去向來看,畢業設計動畫作業所造成的僅僅是一個繁榮的假象,因為絕大多數動畫專業學生畢了業就轉行,投奔遊戲業或者其他行業,基本沒有為動畫本行業輸送多少人才。
最怕聽到“中國動畫不缺人才不缺技術”這樣的話,事實上,中國動畫什麼都缺,每個環節都缺。一個成熟的原畫師至少需要磨煉5至6年,這五六年中還要麵臨來自自己、家庭和其他多方的壓力……試問,現在的畢業生有多少能拿著低薪堅持熬出頭呢?說這些,並非針對畢業生和畢業設計作品,隻是希望業界能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上來看待畢業設計作品,畢竟那是特殊情況下的產物,對於它們對產業的意義,還需要慎重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