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卉:中國動畫需要傳出更多的內涵(2)
動畫片就應該既做的特別好玩兒,在精神、審美上又有一定的把握。
Q:所以說現在的狀況其實還不算很明朗?
A:我還是覺得比較樂觀,因為我們有了相當的生產能力。也包括創作能力。所以現在我們才可以看到將來怎麼做的更好。如果像以前一樣每年隻有一兩部、幾千分鍾,是無從談起的。所以即使這條路還看不到前景有多麼的光明,但是至少我們已經努力走過一段路了。從國家06年提出發展動漫產業到今天,8年過去了,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我覺得這個事情是應該樂觀的。另外我在很多地方提出了對某些作品的一些看法,他們以為我們是從學院派的角度去否定,其實不是。觀眾喜歡的東西,我們如何把握?觀眾會對很多東西有興趣,如果我們能夠敏感的把握住,必然票房會很好。但是不等於票房好我們就盡量的照著觀眾所要求的東西去做。作為文藝作品,應該有一個引領、指導的作用。目前中國動畫電影的盈利模式現在也比較清晰就是以大量的電視動畫創造品牌形象,大家都留下深刻印象之後電影自然而然會有一定的票房。但是現在有個問題,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去提高觀眾的審美層次?是否暴力這種問題在我看來都不是很嚴重的問題。比這個嚴重的是後麵隱藏的東西。比如說如何培養少年兒童觀眾的審美情趣的問題?至於是用槍還是電鋸,用平底鍋打多少下算暴力多少下不算,這些問題都是表麵現象。
Q:您覺得現在原創作品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A:就是我們應該更多的傳達一些正麵的東西。比方說光頭強和熊出沒的這個對抗模式是大家喜歡的,這裏頭怎麼傳達一些情感。舉個例子,如果說光頭強代表著一種勢力去破壞大自然是需要批判的,那麼熊大熊二是不是應該更多表現出對森林、對其他小動物的情感?強烈的衝突和對抗這種模式本身是可以的。像藍精靈、貓和老鼠都是這種模式。所以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從正麵在情感、審美上進行引導。現在我們有個誤區,認為越怪越醜的東西越能吸引觀眾。其實未必是這樣。我做動畫片也30多年了,我不是隻在學校當老師的。我覺得動畫片就應該既做的特別好玩兒,在精神、審美上又有一定的把握。不能說你喜歡打我就讓你看打,衝突模式好我們就隻做衝突模式。我舉個例子,有一個動畫片,這部動畫片是個試金石。我問了所有不同年齡、不同觀點的從業人員或者觀眾,他們都會喜歡。這部動畫片叫《鼴鼠的故事》。也就是說正麵的、溫馨的大家都能接受,不一定是衝突。所以不是一兩部動畫片因為衝突模式成功了我們所有的動畫片就都要走這種模式。另外即使這個模式成功了,是不是隻要強調他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就可以了?我們現在很多動畫片。可是找不出一部能夠代表我們今天的中國精神、民族符號的東西。原來孫悟空算、哪吒算,可是他們更多的是表現了我們過去的一種文化精神——不甘於受壓迫、反抗(包括對欺騙的反抗),這是我們在某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民族精神的一種表現。就是不管有多大的敵對勢力我們都不會害怕。今天中國已經相對比較強了,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很大。那如何把我們的善意表現出來?是僅僅用過去的武俠,功夫,讓全世界知道我們是一個很善打鬥的民族?或者是我們的不屈不撓,這樣就夠了嗎?恐怕不是。所以我們現在有了一個基礎,將來在創作、思想層麵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探討。但是這一點似乎目前還沒有受到關注。我個人認為,美國、日本動畫,成功的地方在於讓我們記住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人物。性格、命運、精神上的追求……大家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打動的。從理論上來說,一部好的作品要被大家記住需要經曆曆史的考驗,沒有這種追求恐怕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