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常光希:中國動畫可以兼具藝術與商業(1)(1 / 1)

常光希:中國動畫可以兼具藝術與商業(1)

2014年11月28日,廣東省動漫協會在廣州市舉辦成立大會。中國美術片設計、導演常光希老師也出席了本次會議,表達了他對於廣東省動漫協會成立的祝願。騰訊動漫也借此機會專訪了常老師。在這次采訪中,常老師帶我們回顧了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大致脈絡,我們看到了第一批中國動畫人這些年來的堅持與夢想。與此同時,常老師也就中國動漫的現狀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這些娓娓道來的話語背後隱藏著的,是老一輩動畫人對於中國動漫寄托的希望與冷靜的思考。

今天的中國動畫要繼承80年代動畫的文化和美學

Q:您是如何走上動漫這條道路的?

A:是在1962年。我當時是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動畫係的學生,62年正好我們是畢業班,臨近畢業全體的學生一起做了一個畢業設計,一部短片。老師是導演,我們做原畫、動畫等等所有的製作,這部短片片名就叫做《沒頭腦和不高興》。62年以後,我畢業了被分配到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工作。工作後參加的第一部動畫片就是《大鬧天宮(下)》。

Q:《大鬧天宮》中您當時負責的具體工作是?

A:那個片子我當時是擔任了動畫。所謂動畫就是在整個製作的過程中屬於比較低一檔的設計。我們經常說搞動畫片有原畫和動畫兩個職務。原畫就是我要畫一張畫,比如我要畫一張舉起來的拳頭,這就是原畫。拳頭打下去這又是一張原畫。當中要一張一張連續畫,之後能夠連成一個動作,這個過程就是動畫。我當時就是畫這中間一張一張的原畫。當時是給原畫做助手的。一部《大鬧天宮》的動畫片需要十萬張原畫,都是手工一張一張畫出來的。所以以前的動畫片是很複雜、勞動力非常大的。這是我到上海美影廠之後參加的第一部作品。當時我們有幸和中國動畫的創始人萬氏兄弟一起工作。到1964年的時候我被提升為了原畫。作為原畫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草原英雄小姐妹》。後來就是文革之後我又參加了一部比較重要的影片——《哪吒鬧海》。也是擔當原畫。之後開始做了導演,比如《蝴蝶泉》、《雪孩子》等等。

Q:1999年的《寶蓮燈》算是您導演生涯中比較重要的作品了。

A:《寶蓮燈》是一部影院片,2個小時左右的上線片。這部片子其實是中國動畫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渡片。是動畫片進入市場的一個探索。因為我們以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做的所謂“中國學派”的動畫片是比較講究藝術,但是不太注重市場。但是當時環境就是這樣。我們做導演的時候就隻要去注重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追求就好了。所以當時其實出了很多在今天看來中國動畫比較經典的片子。比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還有一些水墨動畫片。水墨動畫在國際上的口碑非常好,國外同行覺得這是一種在動畫史上的創新。所以在80年代的時候,其實橫向來比中國動畫的水準絕對是世界一流的。80年代之後,從計劃經濟轉向了市場經濟,進入市場以後我們沒有很多的準備。市場也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東西,當時美影廠那些導演都是藝術家對市場是很外行的。所以到了90年代之後就不太適應市場經濟的東西,現在就已經落後很多地方的企業了。所以我們一般提起中國動畫學派,這是一個在國內乃至世界上都值得肯定的一段曆史。這段曆史我們現在來看可能會有局限比如跟市場有距離,但是作為傳承動畫來看,我覺得我們今天的中國動畫還是要繼承那個時候對於文化的憧憬,對美學的堅持。這是中國動漫傳統的東西,是必須要去繼承的。當然我們還要放眼世界,要用現代的語言、技術或者觀念去鑄造新的中國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