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做個善良的人(2)(1 / 3)

亭子造好後,他叫來了孩子,對工人們說:“現在,你們開始拆這座舊亭子。”

福克斯說,我認識這位父親和孩子,這位父親並不富有,但是他卻為孩子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大學生們問:“請問這位父親叫什麼名字,我們希望認識他。”

福克斯說:“他已經過世了,但是他的兒子還活著。”

“那麼,他的孩子在哪裏?他應該是一位誠實的人。”大學生們問。

福克斯平靜地說:“他的孩子現在就站在這裏,就是我。”

福克斯接著說:“我想說的是,我願意像父親一樣,為自己的諾言為你們拆一座亭子。”

福克斯的話音剛落,台下立刻掌聲雷動。

感悟與啟迪

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恪守誠信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會受到別人的歡迎,都會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我們也最願意同這種人交往。所以,若想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就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不撒謊,自己說過的話要算數,許下的諾言要兌現。

貪心的乞丐

一個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總在想,假如我手頭要有兩萬元錢就好了。

一天,這個乞丐無意中發覺了一隻跑丟的很可愛的小狗,乞丐發現四周沒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窯洞裏,拴了起來。

這隻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這位富翁丟狗後十分著急,因為這是一隻純正的進口名犬。於是,就在當地電視台發了一則尋狗啟事:如有拾到者請速還,付酬金兩萬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時,看到這則啟事,便迫不及待地抱著小狗準備去領那兩萬元酬金,可當他匆匆忙忙抱著狗又路過貼啟示處時,發現啟事上的酬金已變成了3萬元。原來,大富翁尋狗不著,又電話通知電視台把酬金提高到了3萬元。

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腳步突然間停了下來,想了想又轉身將狗抱回了窯洞,重新拴了起來。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漲了,第四天又漲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漲到了讓市民都感到驚訝時,乞丐這才跑回窯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隻可愛的小狗已被餓死了。最終,乞丐還是乞丐。

感悟與啟迪

其實人生在世,好多美好的東西並不是我們無緣得到,而是我們的期望太高,往往在剛要接近一個目標時,又會突然轉向另一個更高的目標。不要有太高的欲望,否則什麼都得不到。人要控製自己的欲望,見好就收是明智隻舉。

康德守時

1779年,德國哲學家康德計劃到一個名叫珀芬的小鎮,去拜訪老朋友威廉·彼特斯。康德動身前曾寫信給彼特斯,說自己將於3月2日上午11點鍾之前到達。

康德3月1日就趕到了珀芬小鎮,第二天早上租了一輛馬車前往彼特斯的家。老朋友的家住在離小鎮12英裏遠的一個農場裏,小鎮和農場中間隔了一條河。當馬車來到河邊時,細心的車夫說:“先生,實在對不起,不能再往前走了,因為橋壞了,很危險。”

康德下了馬車,看了看橋,中間的確已經斷裂了。河麵雖然不寬,但水很深,而且結了冰。

“附近還有別的橋嗎?”康德焦急地問。

車夫回答說:“有,先生。在上遊6英裏遠的地方還有一座橋。”

康德看了一眼懷表,已經10點鍾了。

“如果趕到那座橋,我們以平常速度什麼時候可以到達農場?”

“我想大概得12點半。”

康德又問:“如果我們經過麵前這座橋,以最快速度什麼時間能到達?”

車夫回答說:“最快也得用40分鍾。”

康德跑到河邊的一座很破舊的農舍裏,客氣地向主人打聽道:“請問你的這間房子要多少錢才肯出售?”

農婦大吃一驚:“您想買如此簡陋的破房子,這究竟是為什麼?”

“不要問為什麼,您願意還是不願意?”

“那就給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錢,說:“如果您能馬上從破房上拆下幾根長木頭,20分鍾內把橋修好,我將把房子還給您。”

農婦把兩個兒子叫來,讓他們按時修好了橋。

馬車平安地過了橋,飛奔在鄉間的路上,10點50分康德趕到了老朋友的家。

在門口迎候的彼特斯高興地說:“親愛的朋友,您可真守時啊!”

康德在與老朋友相會的日子裏,根本沒有對其提起為了守時而買房子、拆木頭過河的經過。

後來,彼特斯在無意中聽到那個農婦講了此事,便很有感慨地給康德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到:“您太客氣了,還是一如既往地守時。其實,老朋友之間的約會,晚一些時間是可以原諒的,何況您還遇到了意外。”

一向一絲不苟的康德,在給老朋友的回信中寫了這樣的一句話:“在我看來,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無論是對老朋友,還是對陌生人,守時就是最大的禮貌。”

感悟與啟迪

無論是參加會議還是與別人有約,都要守時。守時是尊重別人的時間的一種表現,也是尊重自己的時間的一種表現。無論和誰有約,守時就是最大的禮貌。

守信的宋慶齡

宋慶齡的母親叫倪桂芝,浙江餘姚人。早年畢業於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學堂,後在一所教會學校教書。愛好文學和鋼琴。她是一位賢淑而且有教養的女性,同時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