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桂芝也可算得上是教育孩子的行家裏手。她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她與丈夫宋耀如都認為,不論男孩或女孩都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先後把三個女兒送往美國學習。倪桂芝和丈夫一樣,也很會講故事,小慶齡也最愛聽媽媽講故事。
一次,媽媽給小慶齡講了“食言而肥”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魯哀公的身邊有一個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說話不算數。因此,魯哀公對他很不滿。一天,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寵臣鄭重也參加這次宴會。孟武伯向來不喜歡鄭重,在宴會上借機出鄭重的洋相,便問道:“鄭先生怎麼長得越來越胖了?”哀公聽到後,便插嘴道:“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長肥呀!”在座的大臣一聽就知道哀公並不是批評鄭重,是在暗中指責孟武伯說話不算數。
宋慶齡知道,媽媽的故事是教育她說話要算數,要謹守諾言。對此小慶齡銘記心間。
一個星期天,宋耀如準備帶著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孩子們大都穿好了禮服就要出發了,隻有宋慶齡仍在鋼琴前彈奏著那動聽的旋律。
母親喊道:“孩子們快走吧,伯伯正等著我們呢!”
聽到媽媽的喊聲,宋慶齡立即合上琴蓋,跑出房間,拉著媽媽的手就走,剛邁出大門,突然又停住了腳步。
“怎麼了?”一旁的宋耀如看到慶齡停住了腳步,不解地問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宋慶齡有些著急地說。
“為什麼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著女兒說。
“媽媽,爸爸,我昨天答應小珍,今天她來我家,我教她疊花。”宋慶齡說。
“我原以為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事情呢?這好辦,以後再教她吧!”父親說完,便拉著宋慶齡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呀!”宋慶齡邊說邊把手從父親的大手裏抽回來。
“那也不要緊呀!回來後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釋一下,並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疊花不也可以嗎?”媽媽說。
“不!媽媽,您不是常說要信守諾言,我答應了別人的事,怎麼可以隨意改變呢?”宋慶齡不停地搖著頭說。
“我明白了,我們的羅莎蒙黛是一個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嗎?”媽媽望著慶齡笑了笑,接著說:“好吧,那就讓我們的羅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婦放心不下家中的小慶齡,在客人家吃過中午飯,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進門,宋耀如高聲喊道:“親愛的羅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慶齡回答說:“小珍沒有來,可能是她臨時有什麼急事吧!”
“沒有來,那我的小羅莎蒙黛一個人在家該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對女兒說。
“不,小珍沒有來,家中雖然隻有我一個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為我信守了諾言。”宋慶齡辯解道。
聽了小慶齡的話,宋耀如夫婦滿意地點了點頭。
感悟與啟迪
做人要信守承諾,說到就要做到,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守信。
從富翁到乞丐
從前,在某縣城的西門外住著一個姓趙的富翁,人稱趙員外。趙員外有錢,也很浪費。就拿吃飯來說,他家有個規矩,不管是山珍海味,還是玉液瓊漿,隻吃一頓,第二頓不準端上桌,得弄新鮮飯菜。趙家的傭人也養成了大手大腳的習慣,吃不完的東西就往灶屋外的陰溝裏一倒,誰還稀罕剩菜剩飯。
離趙家五裏路遠的一座山上有個小廟,廟中住著一老一小兩個和尚。師徒二人下山化緣路過趙家後院,見白生生的幹飯倒在陰溝裏覺得很可惜。老和尚叫小和尚從廟裏拿來一個籮筐,請趙家傭人將剩飯倒在筐裏,晚上再抬回寺院,用水淘洗幹淨煮一煮或蒸一蒸,也可充饑。
有一年夏天趙家娶媳婦,一連熱鬧了三天,兩個和尚從趙家抬回去的剩飯就有五大籮筐。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這麼多飯,我們脹破肚子也吃不完哪!”
老和尚回答:“不要擔心,把它用涼水泡一泡,再曬幹,做成陰米,吃的時候再煮一煮,這樣吃三五個月也無妨。”
光陰似箭,不知道是哪一年,趙家敗落得一貧如洗,連安身之地也沒有了,隻得討飯過日子。一天,小和尚化緣回來,見路邊倒著一個人,仔細一看是趙員外。小和尚很念舊情,把他背回廟中。
趙員外在廟中一住就是三天,每頓吃的是白米飯。到第四天,他覺得自己應該當麵感謝兩個和尚。他來到正殿,先給菩薩叩了幾個頭,然後向老和尚施禮,說道:“師父真是菩薩心腸,多謝二位救命之恩……”老和尚還禮:“施主不必講禮,貧僧也曾受恩惠於施主。如果施主不嫌棄,在寺院住上三五載又有何妨?”趙員外搖搖頭:“多謝師父好心,隻是每天都用精細飯食款待趙某,如此下去,不僅寺院養不了我,我自己也無地自容。”老和尚想了想說道:“請隨我來。”
二人走進一間禪房,趙員外睜大眼睛仔細一看:啊,白生生的陰米堆了半間屋。老和尚說:“施主,這些都是你的。前幾天你用的飯就是用這陰米煮成的。”趙員外瞪大雙眼,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老和尚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最後老和尚說:“飽吃不可拋撒啊!”便轉身走出門去。
趙員外麵對這半間屋的米,後悔不已。
感悟與啟迪
糧食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浪費的。我們要珍惜糧食,珍惜糧食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