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懂得寬容,學會忍讓(3)(2 / 3)

天黑前他們終於到達了天堂。

但是他們卻同時被攔在了天堂門外。貪欲說:為什麼不讓我們進去?天使說:因為你太貪,把朋友的東西都吃了。貪欲說:可是那都是他給我的呀。天使說:哪怕人家主動,哪怕人家心甘情願,你也不能無視於對方的饑腸轆轆。你連這點道理都不明白,如何進天堂?

謙讓說:那麼我呢?為了讓貪欲吃飽,我都快餓死了呀。天使說:如果說貪欲進天堂的可能有萬分之一,那麼你進天堂的可能連十萬分之一都不到。謙讓不解其意。天使說:把自己餓成這個樣子,絕不是美德。你把天堂當成劇場,把上帝當成觀眾了。

感悟與啟迪

謙讓固然是一種美德,但謙讓也要分對誰,也要掌握分寸。對於一個貪婪的人,我們無需過分謙讓,因為你謙讓他,他就會得寸進尺。這樣一來,你不但幫不了他,也會使自己受損。從這個意義上說,過分謙讓絕不是一種美德。

更多的穀子在屋後

兄弟倆大了,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但是父親並不感到欣慰,因為家庭不那麼富裕,兄弟倆時常為一些小利益產生齟齬,一旦到分家產那天,還真不知道會發生怎樣的爭執。

有一天,父親病了,躺在床上發呆。這時,老大過來問安。父親說:“叫你弟弟來,我有話說。”

老二到了。父親坐起身來,說:“我自己也不知道這病如何來的,難受得很。”兄弟倆勸父親別擔心,父親搖搖頭:“其實這病我也不擔心,因為我自己能應付過去;但,如果你們將來反目,那就是我們家庭的‘病’了,誰都難應付。”兄弟倆都很慚愧。

父親下床,指著院子裏的幾隻雞說:“看看它們,蹲在那裏相安無事,這不是很好嗎?”然後父親到屋子裏端出了一盆穀子,悄悄走到屋後,將大部分穀撒在地上,僅留了幾粒回到院子裏,扔向那些雞。雞們看見來了穀子,騰地跳起身,一起上前爭奪,翅膀揮舞,嘎嘎亂叫,原本清靜的世界,因為這幾粒穀子而“硝煙彌漫”。

兄弟倆笑了,他們明白父親的意思。父親又說:“你們都看見了,更多的穀子在屋後……”

感悟與啟迪

沒有利益衝突時,人與人之間往往能和平共處、相安無事;而一旦有了利益之爭,就會互不相讓,爭得你死我活。何苦為了小小的利益而傷和氣,甚至反目成仇呢?和平相處,互相忍讓,雙方都會得到更多。

不加指責的責備

日本東京的府立四中是一所名牌中學,以狠抓智育而出名。

有一個孩子,他在府立四中上學的時候,曾經作為後進生被分到“劣等生組”。他對學校十分不滿,整天想著如何在學校裏造反。

有一天,他和“劣等生組”的幾個同學,進行了一起“破壞學校”事件:他們在軍訓課之後,用軍訓的步槍當棍棒,把學校裏一間進行禮節教學的教室,從拉門到玻璃全部毀壞。

這件事鬧得非常大。當這個孩子冷靜下來後,感到自己闖下了大禍,他做好了退學的思想準備。

當他垂頭喪氣地走回家,坐在母親麵前,硬著頭皮等著挨罵的時候,母親卻沒有罵他。

母親說:“已經做了錯事,再後悔也沒有用。對這件事,你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再說什麼了。隻是,恐怕你不能再上學了,今後怎麼辦?你要好好想一想。”

出乎他的意料,母親沒有指責他,隻是說了這樣一句話。但這句話卻比任何嚴厲的訓斥都打動了這個孩子,他發誓:“今後無論怎樣,決不再做讓母親為難的事情。”

後來,這個孩子用心讀書,不再在學校胡鬧,終於成為了日本傑出的教育家,他就是多湖輝。

感悟與啟迪

當一個人犯了大錯誤時,自己在別人提出批評之前,已進行了反省。若我們仍抓住不放,嚴加申斥,往往隻能是適得其反。這時,我們若保持平和,不加指責,往往更有效。

如此分家

從前,有個人得了重病,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將兩個兒子喚到床前,諄諄告誡他們:“我死之後,你們兄弟二人一定要妥善地分配財物,可不要因此起糾紛啊!”

兄弟二人滿口答應一定遵守父親的遺囑,在父親死後把家財均分為兩份。

可當他們二人分配財產時,哥哥卻說弟弟分財不均,兄弟二人最終還是發生了爭執。

這時,有位自以為很聰明的老者聽說兄弟二人因分家財而起爭執,便來指教他們。

他對兄弟倆說:“我教你們一個最最公平的辦法,保證你們不再有意見。聽我的,現在你們將所有的錢財物品都破作兩份,這樣就絕對平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