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年輕母親選擇在家專門看孩子,而引導孩子讀書則成為她們生活的重要內容。父母要想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就要督促孩子多閱讀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在培養孩子讀書方麵,父母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孩子還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時,父母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看書。要在家中形成一個讀書的氛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喜歡上讀書了。
教子點睛:
經常與書為友的人,思維都很流暢,很少因為生活中的困難或挫折而造成自己的心理症結,即使產生一些症結,他也能很快地排解掉而不會引起精神上的憂鬱。讀書,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啟明燈,它不僅提供豐富的精神糧食,還陶冶了人的品格,使孩子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美,什麼是醜,懂得應該怎樣做一個有思想、有智慧的人。
教孩子自我減壓
今天,每個人都感到了來自多方麵的壓力,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在很多情況下都會產生壓力,比如,考試、生病、父母的高期望值、與他人的溝通、矛盾衝突等。當孩子在心中沒有把握做好一件事情,於是內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複雜的不安、負重心理,這就是壓力。
甘露認為,現在的孩子,學習的壓力非常大,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減壓,是非常必要的。她經常對女兒說:“學習時,一定要認認真真,紮紮實實,不分心;玩耍的時候,要開開心心,不要想別的。這樣的時間利用率才是最高的。”在日常生活中,甘露也是這樣去做的。工作的時候,同事們說甘露是工作狂,出外玩耍的時候,她玩得最盡興、最快樂。
有一次,曉琳遇到一道難題,思考了很久也解決不了。甘露看了以後覺得並不難,明白這是由於她學習時間過長造成的,就對她說:“你今晚肯定能做出來。”之後,拉著曉琳到學校操場散步,玩單雙杠,跳遠。散步後回家洗完澡,甘露再讓她專心做功課,結果她很快就完成了作業。
曉琳激動地說:“媽媽,你的辦法真靈啊,你怎麼知道我晚上能做出來的?”甘露對她說:“我看了你的題目,覺得並不難,明白你是由於學習時間過長,導致身體疲勞,心情又急躁。這時做不出來是正常的事,所以我拉你出去玩。以後你要自己學會調節,學會放鬆自己,學習累了可以聽聽音樂、繪畫或出去走走,吃點東西也好,讓大腦休息一下。”
甘露每當看見曉琳學習特別繁忙,壓力很大時,甘露就提醒她應該輕鬆一下,並與她討論一些其他的事情或安排一些她喜歡的活動,放鬆一下過於緊張的大腦。
經過幾年這樣的張弛調整,曉琳逐步學會了自我減壓。她在上初三時,自己還製訂了一份“減壓餐表”:
早餐:梳辮子時對著鏡中的自己微笑,大笑;在早餐時說一句搞笑的話,狂笑。
午餐:午餐後到操場走走,心情特好或心灰意冷時,請同學喝汽水。
晚餐:餐後看看電視。
夜宵:夜宵後如果時間早就看看小說,否則關上燈,對窗外的燈火道晚安,懷著感恩的心做一個美夢。
曉琳能製定的這份“減壓餐表”,不管“功用”如何,已經能說明,她已經懂得自我減壓和自我調整,這對她是大有好處的。
2005年9月,“中國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現狀與期望調查”表明,42.4%的青少年因“學習成績提高”而感到快樂和幸福,57.6%的青少年因“學習壓力大”而苦惱。調查發現,青少年對快樂和苦惱的體驗普遍與其學習狀況關係密切,學業上的成功是他們快樂的主要源頭之一,學業上的壓力和不成功往往也成為他們煩惱的源頭。
一位教育研究者也說過:“80%的學習困難與壓力有關。解除壓力,你就能解決那些困難。”如果孩子不能及時處理好來自學習上的壓力,那麼不但會使自己的心靈飽受煎熬,同時也會危害身體健康,造成疾病,甚至將他推向絕望的深淵。
與此相反,學會理智地化解煩惱,緩解壓力,智慧就能夠自然而然地顯露,也會發現轉機就在眼前。父母要讓孩子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亂、寵辱不驚的心理品質,讓孩子有效緩解壓力。
教子點睛:
現在的孩子太嬌氣,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一個人不論是在家庭裏,還是在學校裏,或者社會中,不可能都一帆風順,挫折和誤解不可避免。父母要引導孩子學著走出壓力的沼澤地,那樣,孩子就不會因為學習上的障礙而否定自己,他就能夠調節自我,消除心理壓力,解除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