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克服粗心的弱點
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讓人終身受益,無論從長遠來看還是從目前孩子的學習狀態來看,粗心都是應該糾正的。經常聽到有很多父母抱怨:“我的孩子太粗心了。”而甘露認為,粗心不能完全責怪孩子,父母也有責任,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
曉琳也有粗心的毛病。為了幫助曉琳改變這種情況,甘露想了很多辦法。
曉琳讀小學時,老師要求家長每天要為孩子檢查作業並簽名。在一般情況下,孩子做完作業或考試做完試題後,往往不願意去檢查或不會認真地去檢查。甘露和丈夫都很忙,經常要加班,往往是甘露回到家時曉琳已經睡了,第二天她又很早就去學校。大家見不到麵,就靠留言條互通信息。
甘露在檢查中發現,曉琳有粗心的毛病。對於難做的題,她一般不會錯,很容易的題,她反而做錯了。甘露和丈夫約定,凡是檢查到作業一處錯誤,就在留言條上畫一朵蘑菇,有兩個地方錯了就畫兩朵,依次類推。但是,他們並不指出她究竟錯在哪裏,要讓她自己把做錯的題找出來。
第二天早上,曉琳才能看到甘露畫的蘑菇,她明白還要自己找出錯誤。但是,上學前的時間很緊,要自己找出錯題並改正,往往時間不夠。如果不改好,交一份有錯的作業給老師,曉琳又覺得很不應該,她因此感到很緊張。
甘露便提醒她說:“如果你自己做完作業後,認真細心地檢查一遍,就不會這麼緊張了,對嗎?”以後,曉琳開始每天自我檢查作業。
就算對大人來說,要自己找出自己的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孩子。所以,曉琳的作業本上好長一段時間仍然有幾朵蘑菇,但蘑菇的數量在逐漸遞減,幾個月後,再從三四朵變為一兩朵了。慢慢地,曉琳的作業幾乎沒有錯誤了。
當然,萬事都有一個度,細心的培養也是如此。粗心固然不好,如果太細心又是效率低的表現。甘露一直在平衡曉琳的細心與效率的關係,她曾給女兒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甲、乙、丙、丁四個人去森林采蘑菇。
甲速度最快,他在同一時間采了60個蘑菇,但是,他很馬虎,一邊采一邊又丟失了40個,剩餘的10個是有毒的品種,最終有用的隻有10個蘑菇;
乙在用了同樣的時間采了50個蘑菇,丟失了5個,但沒有含毒的品種,最終有用的是45個蘑菇;
丙在同一時間采了40個蘑菇,沒有丟失,但有5個是有毒的品種,最終有用的是35個蘑菇;
丁的速度最慢,在同一時間采了20個蘑菇,沒有丟失,也沒有含毒的品種,最終有用的是20個蘑菇。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告訴孩子,在平常的狀態下,大多數人會像丙或乙那樣。但是,當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應該學習甲的速度;當處在一個質量把關的環節或不允許有任何差錯的情況下,要像丁一樣要求自己不能出現一點錯誤。
在這個故事中,甘露告訴女兒,如果把丟失蘑菇比作做事或考試粗心,把采了含毒的蘑菇比作因不懂而做錯題目,則希望她向乙學習,雖然有些粗心,但的確是真正學懂了這些知識。
曉琳的學習成績,在學校不一定每次都排在第一名,但她絕對是最優秀的學生,她的特點是學得特別紮實。這與小時候就懂得的蘑菇故事,一定有很大的關係。這些良好的習慣形成,不僅對孩子她學習有幫助,而且會使孩子終身受益。
糾正孩子的粗心,是一件細致的、艱難的、需要經常反複的工作。要想幫助孩子遠離粗心的毛病,需要父母高度的責任心和耐心。對於自身錯誤行為習慣,誰都不可能一下子改變,孩子也是一樣。父母要用智慧來幫助孩子克服馬虎的毛病,不要打罵他。孩子如果覺得自己已經被父母“拋棄”,隻會變得變本加厲,變得更加粗心。
教子點睛:
孩子粗心大概是讓父母和老師頭疼的普遍問題之一。但是,發現孩子有粗心的毛病時,先不要忙著批評,而應該幫助孩子分析粗心的原因。對於已經形成粗心習慣的孩子,則要對他進行耐心的、細致的指導,幫助他形成新的思維和行為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