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音樂細胞的離婚女人一月靠300元工資,打五份工,將兒子培養成為沒有心靈陰影,而且非常陽光的雙博士學位鋼琴家。他們的成功在於這份濃濃的親情,母親對兒子的愛就像春雨那樣,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中,兒子領悟到了這種博大而無私的愛。
吳章鴻,1956年3月生,湖北省武漢市人。原華中科技大學校辦工廠工人,現任該校資料室管理員。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全國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少先隊全國工作委員會特聘“誌願輔導員”。2002年5月作為“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入選教育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全國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報告會”主講成員,並於5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做首場報告,反響強烈。隨後奔赴全國近20個省市數十個城市巡回演講達數百場,其發人深省而又感人至深的家庭教育報告,深受各地廣大聽眾的歡迎和好評。著有自述體報告文學《母子同奏激揚琴聲》及教子專著多部。
吳純,1982年生。4歲學琴,16歲受到烏克蘭鋼琴家波波娃的讚賞,直接赴烏克蘭奧德薩音樂學院本碩連讀。2002年11月21日,吳純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舉辦的“李森科國際鋼琴決賽”中,一人囊括了四項大獎。在2001年吉利爾斯國際青年鋼琴大賽決賽中,他最後以較大優勢摘取冠軍,2003年,年僅21歲即擔任“李赫特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評委。2004年6月,成為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鋼琴係博士生。
讓孩子體會生活的艱辛
1993年,對於吳章鴻是痛苦之後獲得重生的一年。在又一次遭到丈夫粗暴的打罵,口鼻流血之後,吳章鴻毅然選擇了離婚。
當吳章鴻終於從婚姻的樊籠裏走出來,她和兒子所有的財產就隻剩下一台舊鋼琴和各自換洗的衣服,連桌椅、板凳、床都沒有,真正的家徒四壁。當夜,吳章鴻隻得向鄰居借了張竹床,母子倆過了一夜。
後來,沒想到那台舊鋼琴也被抬走了。麵對空蕩蕩的家,她首先添置的不是吃飯的桌子、睡覺的床,而是寫著“自立”、“堅毅”的兩張條幅,與兒子共勉。
家庭的破裂對一個孩子來說,無疑是不幸的,但是對酷愛音樂的吳純來說,他最擔心能否繼續學琴。媽媽當然知道兒子的心思,她做出了讓兒子吃驚的選擇——讓兒子繼續學琴。她對兒子說:“媽媽並不奢望你能成為一個鋼琴演奏家,我隻是看到你那麼喜歡鋼琴,又那麼有天分,不想因為大人的緣故,剝奪了你也許一生都不會丟下的樂趣。”
離婚以後,吳純成了吳章鴻生命中的全部和唯一,可她並不因此而溺愛孩子,而是有意識的把年僅11歲的兒子當成家庭的主人看待,家裏有事找他商量,重大決策征求他的意見,讓他感到在這個家庭裏有他的地位、責任、義務和權利。
她對孩子一貫奉行實話實說的原則,對所處的真實困境從不隱瞞和欺騙。由於離婚後白手起家,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沒有經濟能力馬上買電視機。她對兒子明說:“現在是非常時期,如果不吃飯,我們活不下去;如果不上學,你就不能進步,唯一的辦法隻有放棄看電視,來保證基本生活的必需開支。”
兒子平時學習、彈鋼琴非常辛苦,唯一的愛好就是看看動畫片,沒有電視機對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來說,的確是件很痛苦的事,但兒子表示:“媽媽,沒關係,不看電視我能夠接受。”就這樣沒有電視看的日子,她們整整過了3年。
為培養兒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體會生活的艱辛,吳章鴻決定讓11歲的兒子掌管生活費,把一個月的飯菜票都交到吳純手裏,任由他支配,但是平均每天不能超過10元錢。
學琴需要一筆很大的費用。為了賺錢,除了在單位裏正常上班以外,她做過縫紉、家教,送過外賣,當過餐廳服務員、營業員等等。兒子很懂事,心疼母親為他做的一切。每天放學回家,他會利用吃飯的一點空隙時間,借鄰居家的鋼琴練琴。
練完琴,做完作業,就幫母親做工。看到吳純用那雙彈鋼琴的手幫她做工,她也心疼,但卻並不阻止。她深知,隻有經曆過才會懂得,她不叫苦不說累,但要讓孩子走進自己的生活。
她常常把兒子帶到她打工的現場,讓他目睹自己辛苦勞動的場麵,知道媽媽是怎樣憑著自己的一雙手和拚命頑強的精神,在為他提供生活費和學費。
8月是武漢最熱的時候,在高溫40攝氏度的天氣裏,她利用暑假帶著兒子一起擠上公共汽車,乘車兩三個小時後才到達市區,再輾轉幾個商店購買打工所需的材料和配件,幾十公斤重的銅線和有機玻璃棒,全靠她和兒子肩扛手提。中午的時候,她和兒子則蹲在馬路邊吃最便宜的盒飯,飯後又帶著兒子繼續工作。
一天下來,兒子感慨地對她說:“媽媽,我今天終於能夠理解為什麼當年離婚的時候,會有那麼多的伯伯阿姨勸媽媽不要我,放棄對我的撫養。因為培養一個孩子,需要媽媽付出太多的心血!”
作為一個單親家庭的媽媽,吳章鴻的頭腦中常有一種危機感,害怕天災人禍,擔心自己沒有辦法陪伴兒子長大,盡早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本領,成了她經常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