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她還提出,父母對自己要嚴格要求,要不斷地提高、學習、充實自己,和孩子一起起跑,這也是所有優秀父母的共同點,正是由於父母的進步,孩子才得以進步,而不是相反。
不僅如此,母子倆還精挑細選,從“每周一信”的上千篇文章中優中選優,2004年3月輯錄出版了《每天進步一點點》一書,該書至今已再版多次。
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有很多,吳章鴻母子但這種交流的方式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吳章鴻希望父母,能與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分享這些蘊含人生哲理的文章,每天進步一點點,讓人生最優秀的品德和最高尚的人格播灑到更多幼小的心田裏。在吳章鴻看來,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家長。
教子點睛:
現在有很多父母很苦惱,總是弄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每天想些什麼,其實,這些問題都屬於和孩子溝通上的障礙。吳章鴻和兒子的溝通方法很獨特,他們之間的溝通是以書信為依托,以“榜樣”為依托,在和孩子交流的同時又使得他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所以,父母也可以選擇這樣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榜樣”的為人和做學問的功夫,把孩子當成真正的朋友,一定能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生活允許失敗
吳章鴻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注意及時對孩子進行承受失敗挫折的教育。因為挫折和苦難對一個人的傷害程度大小與他們對挫折和苦難的態度直接相關。
她建議父母,讓孩子懂得,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果一個人不排斥苦難,不畏懼挫折,苦難和挫折就不能打倒他。相反,如果一個人害怕它們、逃避它們,他就能輕易被打倒。
要讓孩子學會麵對困難和挫折,不要抱怨環境,也不要懼怕失敗,要引導孩子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要有對失敗的承受力,對失敗的承受力越大,從失敗中走出來的時間就越短,最終獲得的成功就越大。
麵對遭受挫折和失敗的孩子,不是斥責、打罵孩子,而是要把失敗的孩子拉回父母溫暖的懷抱,理解、安慰孩子,及時幫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拿出對策,不要給孩子潑冷水,也不要譴責被挫傷的孩子。父母正確麵對孩子的失敗,和孩子一起進步,建立平等交流的關係,能增強孩子麵對困難和失敗的自信和勇氣。
1997年12月底,吳純被選送去香港參加“首屆中國鋼琴曲目比賽”。吳純拿了家裏僅剩的6000元錢,自費去香港參賽,遺憾的是,由於臨場發揮不佳,吳純沒能拿到名次。
走前她曾對兒子說:“媽媽不去送你,也不會去接你,因為家裏沒有錢。”但現在她決定去機場接兒子,因為兒子此刻正在經受他人生的第一失敗,這時他最需要媽媽的支持和理解。
吳章鴻決定走出家門,把她失敗的兒子像英雄一樣接回家。可家裏距離機場如乘出租車,要花100元錢。最後,她花了1元錢,乘公共汽車趕到民航小區,然後步行走上了通向機場的高速公路。
她步行30公裏,在機場等了7個小時,接到最後走出機場垂頭喪氣的兒子,走下飛機的吳純忽然聽見母親的呼喚,一臉驚訝:“媽媽,您怎麼來啦?對不起,家裏花了那麼多錢,我卻沒有拿到獎,你怪我嗎?”
吳章鴻流著淚告訴兒子:“正是因為你沒有獲獎,媽媽才不辭辛苦走了很遠的路,專門到機場來接你回家。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要以一次的成敗來論英雄。相信你能從這次失敗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今後會做得更好。媽媽相信你能從這次比賽中總結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