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了自己身份信息的同時,靳雨青迅速在世界軌跡中鎖定了一個人。
——宣武侯府的嫡子。
宣武侯陳家,祖上陳大將軍文韜武略,與太.祖皇帝是幼年好友,跟著太.祖征戰八方打天下,馬術無人匹敵。開國後論功行賞,陳將軍赫赫功勳自然是賞中之重,授以世襲宣武侯爵位。
陳乂上有一個溫婉賢淑的嫡姐,下有一個嬌慣成性的庶妹和一個格外怯懦的庶弟。他夾在中間也並不是個嬌生慣養的主兒。將門中人教子嚴苛,宣武侯手握五十萬大軍,軍中一半以上的將軍和副將都是老將軍一把手訓練出來的,小侯爺自然也不例外,少年時期就跟著父親叔伯在軍中摸爬滾打,練就了一身好功夫,並沒有沾染上那堆世家公子哥兒的腐朽脾氣。
照理說,此等人物將來必成大器,長.槍戎馬報效國家,掙得一功半勳蔭庇子孫才對。
陳小侯爺確實把前半段走對了,可後半段卻出了茬子。
原身皇帝疲於政事又留戀後宮,搞得整個朝堂一片的烏煙瘴氣靡靡不興。文武百官渾水摸魚,宣武侯是純臣,偏又自恃清高,自然要被人盯上打壓一番。
晉宇青再有意無意的一把順水推舟,先是明升暗降,又找了個由頭奪了陳府大半軍權,五十萬的宣武大軍最後被劃分成幾股,就這,宣武侯還是一片愚忠盡職盡責,簡直是當世聖母的代表。
但陳府與皇家終究產生了隔閡,引線便是某次行賄大案的曝出,陳乂被栽贓陷害,雖說後果並無多嚴重,但到底是讓陳家對皇帝失了望。
雖說現今天下安定,可過不了多久,天降橫災,北部邊境餓殍遍地,蠻族無草無糧隻得越境掠奪。敵情來勢洶洶,老侯爺又纏綿病榻無力征戰,原身皇帝優柔寡斷,朝中內亂人心惶惶,一時之間竟無人肯領兵出征。
皇帝一紙令下,方才成婚三月的陳小侯爺不得不代父北上抗敵,那是場以少戰多的迂回戰役,戰線竟拖了小半年不止,所幸終是險勝。
將軍血染盔甲班師回朝,等來的也並不是嘉獎狀,而是接連四道彈劾書,批駁他功高蓋主目中無人,反心昭然若揭。
王朝之下,帝王最忌憚的一件事,就是臣子挑戰他高高在上的皇權。空口憑說也就罷,誰想探子當真供上了陳將軍的一遝私密書信,條條都能置他於死地。
而擊垮陳乂的最後一線,是他原以為能夠患難與共、舉案齊眉的妻子,竟然給他戴了頂綠帽,而所謂的私信都是他的好妻子與情郎串通好了的。
入年關,蠻族遣使入京俯首稱臣,在滿朝上下數著蠻族進貢的牛羊美女慶賀新年的時候,這場奇戰的締造者陳乂已經坐罪下了牢。一個月後,江湖舊友們不忍看他被陷害致死,鋌而走險劫囚成功,卻因動作慢了一步,未能及時救出陳乂的親人,連累宣武侯府滿門抄斬。
一代英侯宣武府,頃刻之間化為灰燼,百年忠勇之名也粉碎殆盡。那年大雪鋪地,曾經光耀數朝的宣武府人的屍體,鋪在亂葬崗成了烏鳥野狗的飽腹之食。
陳乂以假屍體蒙蔽眾人,詐死含恨離京,將這一筆滅族大賬記在了皇族的頭上。他偷偷建立起了一支英勇無比的精英軍隊。時機成熟之時,京中歌舞升平皇帝沉迷聲樂,陳乂迅速發兵占領了北境四城,並假意與北番蠻族聯盟,聯手一路南下,直逼京都,打了皇帝一個措手不及。
京中數名大將早也對皇帝心生不滿,斟酌局勢之後紛紛倒戈相助。宣武軍將領更是認人不認符,陳乂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宣武軍五十萬大軍,取皇宮有如探囊取物那般簡單。
陳乂性子裏本就有武人的暴厲,此事之後更是記仇。黃袍加身後,他囚禁皇帝,大肆改革,下達了許多有利百姓的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