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引導孩子力戒嫉妒
要克服嫉妒心理,讓孩子樹立起“拚搏”的觀念。就是要把機會看做是一個開放的環境,而不是封閉的泥潭,要有敢於競爭的勇氣和信心。力戒嫉妒心,因為嫉妒既會扼殺別人,也會扼殺自己,兩敗俱傷,對己對人都是有害無益的。
第三,要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感
這是競爭取勝的保證。對孩子來說,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人的情緒情感是受環境因素、生理因素和認識因素製約的。其中認識因素起著關鍵的作用,它可以對自卑情緒進行調節和控製。所以,在競爭中遭受挫折或失敗時,就要引導孩子認真總結經驗,分析原因。認識愈深刻、愈全麵,愈有利於情緒的良性調節和控製。讓孩子懂得,在人的一生中,可能發生各種不愉快的事情,當競爭受挫不可避免或已經發生後,就應該為自己自卑的情緒尋找新的出路,決不要一直沉浸在過度的自卑中。重要的是,當因競爭受挫而產生自卑感時,要對受挫的原因進行認真的分析,或者調整自己的競爭標準,或者尋求更有效的競爭方法,從而繼續保持可貴的競爭熱情,去爭取新的勝利。
第四,要引導孩子努力培養“努力達到最佳”的精神
要孩子懂得,拜倒在勝利者、強者、偉人的腳下無可非議;但對成功的羨慕,不應該轉化成“高山仰止”般的自卑。應該相信自己同樣能夠在可能的範圍內達到最佳,努力拚搏到最佳。當然這“可能的範圍”一般來說,事先是難以預測的。所以隻有在競爭中、奮鬥中,才可能達到最佳。如果一個人無所追求,一切知足,那也無所謂什麼“達到最佳”的奮鬥了。
要想培養孩子競爭心理,就必須使他們投身於競爭的熔爐之中。早一天具備了競爭心理,就能早一天成為強者,早一天達到自己的“最佳”。
勇敢地挑戰自我,不讓懼怕左右自己
巴頓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軍人世家。他的曾祖父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位準將,祖父和父親都畢業於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巴頓19歲進入西點軍校。一年級時,因數學不好,留了一次級,但他對橄欖球、田徑、劍術等都很擅長,尤其是劍術方麵頗有造詣。巴頓雄心勃勃,相信自己是命中注定的偉大人物,他奮發努力,從不懈怠。他曾在寫給父母的信中說:“隻要今天我能偉大,則明天受苦而死我也甘心。”
巴頓從步入軍界起,就把傑克遜的一句名言作為自己的基本格言:“不讓懼怕左右自己。”他認為這是軍人能夠勇猛無畏的根本因素。巴頓發現自己雖然勇敢,但在危險麵前並非毫無顧慮。於是他決心要進行鍛煉,克服懼怕心理。騎術練習和比賽,他總是挑最難越過的障礙和最高的跨欄。在西點軍校的最後一年裏,有幾次狙擊練習,他忽然站起來把頭伸進火線區之內,為這件事父親責備了他,他卻滿不在乎地說:“我隻是想看看我會多麼害怕,我想鍛煉自己,使自己不膽怯。”
1909年夏,巴頓從西點軍校畢業,被分配到伊利諾斯州芝加哥附近的謝裏登堡,任騎兵連少尉。此地位於芝加哥以北27英裏的密執安湖畔,以美國內戰中的傑出將領謝裏登命名,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在此建立美國女子軍事訓練學校而聞名。但當時不過是一個荒涼的、名不見經傳的軍事哨所。
在謝裏登堡期間,巴頓有一件事被傳為佳話。那天他正在指揮訓練。突然,他的坐騎受驚一躍而起,將他重重地摔倒在地,但他馬上爬起來,敏捷地躍上馬背。這匹狂怒的戰馬像發了瘋似的再次躍起,後腿直立,前腿騰空,發出陣陣嘶鳴,但怎麼也不能摔掉它的主人,於是它猛地滾倒在地,巴頓眼疾手快,迅速滾到一旁。當馬站起時,巴頓又倏地跳上了馬背。戰馬更加狂怒了,嘶叫著用頭向後猛一擊,正好擊中巴頓的眼部。這一擊非同小可,當場就把他打暈了,眼皮流出了血。但他清醒過來後繼續指揮訓練長達20分鍾。訓練結束後,他到辦公室洗一洗臉上的血跡,然後準時為軍士們授課,並參加了青年軍官學習班學習。下課後,他才匆匆趕往醫院,做了縫合手術。在場的人都對巴頓的膽量和勇氣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