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父母有必要從嬰幼兒時期有意識地給他設置一些障礙,增加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難的意誌。比如,孩子學走路會摔跤,要讓他克服困難,在多次摔跤後,終於學會走路。要孩子獨自一人關燈入睡,就需要他克服膽小、懼怕的心理。喜歡睡懶覺的孩子,早上不肯起床,父母不妨安排好生活日程,讓他早起早睡,跑步鍛煉。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要讓孩子感到人生的道路並不是暢通無阻的,而碰到困難和障礙是經常有的事。
在創設和利用困難情景的時候,要注意幾個問題:
①必須注意適度和適量。設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幼兒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強,應該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難度;同時,幼兒一次麵臨的難題不能太多,否則,過度的挫折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其產生嚴重的受挫感,從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②在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要鼓勵孩子,在孩子做出努力並取得成績時,要及時肯定,讓孩子體驗成功,從而更有信心去麵對新的困難。
③對陷入嚴重挫折情景的幼兒,要及時進行疏導,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產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應,在必要時可幫助孩子一步步實現目標。
第三,利用榜樣的教育作用,增強幼兒的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講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長並獲得成功的事例,讓孩子以這些名人做榜樣,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師的榜樣作用。在幼兒眼中,父母和老師非常高大,無所不能,他們對待挫折的態度和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態度和行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師”,家長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為樹立榜樣,增強幼兒抗挫折能力。
例如:如果你的兒子不敢走平衡木,你可以在旁邊鼓勵說:“別怕,你行!”或者說:“你像咱們樓下的小男孩一樣勇敢,媽媽相信你!”在榜樣的影響下,幼兒會樹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難。當戰勝困難後,父母的“你真行”就會變成幼兒心理上的“我真行”。
家長還可以通過古今中外許多曆史人物或現代成功名人的例子,讓孩子知道“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永遠的放棄自我。
通過這些偉人的事跡,也可讓孩子了解失敗背後的意義是不斷地茁壯,不斷地成長,就如我們的偉人愛迪生雖然一次又一次試驗失敗,但因他的不放棄,今日的我們才得以脫離黑暗,這要感謝永不懼失敗的偉人愛迪生。
第四,多鼓勵,改變孩子的受挫意識
孩子隻有不斷得到鼓勵,才能在困難麵前淡化和改變受挫意識,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勵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進步,要立即予以表揚,強化其行為,並隨時表現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態。成人的鼓勵和肯定既能使孩子的受挫意識得以改變,又能提高他繼續嚐試的勇氣和信心。
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家長、老師共同努力的長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能對孩子提出過高要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進行培養;否則,孩子在壓力麵前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經常籠罩在這種挫折感中,會損害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總之,在孩子發展的過程中,沒有挫折不行;挫折過多、過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確引導,使孩子能正視並戰勝挫折,健康發展。
第五,讓孩子知道自己有所依靠
從小為孩子建立可提供協助的資源網,讓孩子知道當遇到困難挫折時可以找誰?可以去哪?甚至為孩子心中選出一位可作為孩子學習、楷模和勉勵的人,如近代偉人;平日也可以與孩子收集一些勵誌小品或名言,作為激勵孩子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