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嚴格遵守紀律,加強自我約束 (2)(1 / 3)

懲罰雖然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但父母要明白的是,懲罰僅僅是習慣培養的輔助手段,在有些錯誤行為不斷出現時,父母方可以使用。這是因為,懲罰畢竟不是正麵教育方式,過多或不當地使用懲罰,會使得孩子產生一係列不良反應。例如,有的孩子因為過度懲罰而產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因為不當的懲罰方式變得說謊或逃跑;還有的孩子會因此產生攻擊性傾向,把自己所接受的懲罰發泄在別的人身上。這些後果的出現,往往都和父母的不當懲罰方式有很密切的關係。

因此,建議父母們使用懲罰手段的時候,要注意下麵幾點:

第一,懲罰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信任

每個孩子都有值得父母讚揚的優點,當父母要懲罰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時,內心裏先要相信孩子是個好孩子。這是因為,愛心是懲罰的底線。同時,父母也要在懲罰孩子前把自己內心的感受跟孩子說清楚,讓孩子知道自己並非一無是處。

第二,平日要把你對孩子的要求講清楚

有些父母平時很少和孩子談要求,即使談了也未必清楚明了,總覺得自己明白的孩子就一定明白。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的理解力和成年人之間是有差距的。所以,建議父母們把自己的希望、要求、規則都對孩子講明白,並且與孩子達成共識甚至約定。這樣,當孩子違背規定時你才可以懲罰他。

第三,懲罰之前可以先對孩子進行警告

小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往往不如成年人,因此,父母務必慎用懲罰。在懲罰之前告訴孩子,如果再不改錯就要受到懲罰。這樣就可以給孩子一個自我糾正錯誤、自我教育的機會。

第四,犯錯後立即懲罰

一些父母常常礙於麵子,或不想親自對孩子進行懲罰,當發現孩子的某些不良習慣後,常常愛對孩子說:“看我回家怎麼收拾你!”“你等著,等你爸回來了有你好看的!”這些話對孩子來說大多會起到兩個作用:要麼誠惶誠恐,隻想趕快逃離家庭,要麼不當一回事兒,把父母的話早忘耳根後了。這樣的話無法起到懲罰的作用。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做錯了某件事時,最好盡快執行你的懲罰措施。

第五,要向孩子說明懲罰的原因

在對孩子進行懲罰之前,要先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不良行為對成長的負麵影響是什麼,讓他明白你為什麼要懲罰他,這樣有利於他改正錯誤。如果孩子在迷迷糊糊中被懲罰,他會感到很委屈。

第六,懲罰前後要一致,說到做到

如果你告訴孩子,因為他犯了錯而懲罰他,不允許他去看最喜歡的電影了,你就一定要做到,說話算數,不要一時心軟又改變了主意,那樣將會使你所說的許多話都失去效力。

第七,懲罰不要“翻箱倒櫃”、數罪並罰

有些父母愛嘮叨,一旦發現孩子有某些不良行為,就忍不住把孩子過去做錯的事情都拿出來數落一番。在父母沒完沒了的叨叨聲中,孩子往往已不記得自己的哪一個錯誤才是需要懲罰的了。

第八,懲罰盡量采用柔和的方式

父母給孩子的懲罰,要因人因事而定。有些孩子性格較內向、敏感,對這樣的孩子,也許你瞪他一眼,或者冷落他一會兒他就受不了了。而有些孩子則比較皮實,即使父母打他的屁股他也不覺得怎樣。因此,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是個怎樣的孩子,以免懲罰過當或無效。另外,父母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懲罰孩子,如果在公共場合,或者孩子所犯錯誤不那麼嚴重,就不要用過於嚴厲的方法對待孩子。但是,無論怎樣,體罰都是一種最無力的懲罰方法,既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難以讓孩子真正感受懲罰的意義。因此,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進行體罰。

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上小學的時候曾偷偷地殺死了校長家的狗,這在西方國家顯然是難以原諒的錯誤。但麥克勞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長,懲罰是畫出兩張解剖圖:狗的血液循環圖和骨骼結構圖。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寬容和善待心懷的“懲罰”,使小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並最終因發現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台。

麥克勞德的校長的做法是值得我們每個家長借鑒的。為了使對孩子的懲罰把握適度的分寸,最好采用如下幾種比較柔和的方式:

①談話是重要的懲罰方式。許多少年在日記中寫道:談話比挨打、罰站還難受。他們所講的“難受”指家長和顏悅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談話,使孩子產生心理的愧疚感。少年的不良行為一旦在理性的天平上失去平衡,會引起強烈的精神反省。而家長越是心平氣和,情理交融越能產生效果。幫助孩子從高級感情中升華自己,如責任感、道德感等,這都有助於少年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逐步用理智控製調整自己的行為,達到“一勞永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