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有韃子(1 / 3)

1624年,中國。

此時的中國正處於大明朝的統治下,皇帝為朱由校,為明光宗朱常洛長子,其父明光宗在位僅29天便因“紅丸案”而暴斃,朱由校經過“移宮案”的風波,為群臣擁立繼位,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天啟,此時正為天啟四年。

朱由校即位後,令東林黨人主掌內閣、都察院及六部,東林黨勢力較大,一時“公正盈朝”。楊漣、左光鬥、趙南星、高攀龍等許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方從哲等奸臣已逐漸被排擠出去,吏製稍顯清明。由於楊漣等人在幫助天啟帝即位時盡心盡力,因此,天啟帝對這些東林黨人也是非常信任,言聽計從。在東林黨人的輔佐下,朱由校在位初期的表現馬馬虎虎還有可以圈點之處,天啟二年(1622)下詔為張居正平反,錄方孝孺遺嗣,優恤元勳,給予祭葬及諡號。在澳門問題上態度強硬,還與荷蘭殖民者兩次在澎湖交戰,並且獲勝。且有罷礦監,安撫遼東的之舉。但是誰知不久之後就出了事。

薩爾滸大戰之後,明廷四十餘萬大軍戰敗,實力大損,隻得重新啟用名將熊廷弼經略遼東。因為熊是楚黨,並和首輔方從哲互相扶持,許多東林黨人很討厭他。東林上台後,就舉薦黨人袁應泰取代他。不料袁大敗。遼東失陷,此時東林中唯獨王化貞能堅守廣寧,一時名聲大嘈。

熊廷弼官複原職,東林黨人就推薦王化貞當遼東巡撫。王化貞力圖恢複遼東,行事急躁,經過準備之後,號稱要“一舉蕩平遼東”。建州兵馬進犯遼河東岸的明軍橋頭堡--西平堡。王化貞以降敵明將李永芳作為內應,孫得功做先鋒,調出廣寧(今遼寧北鎮)、閭陽的大軍去攻打後金軍隊,遼西副將祖大壽率領會合明將祁秉忠進援,熊廷弼也派部將劉渠支持,雙方戰於平陽橋(今遼寧大虎山南八家子附近)。孫得功和參將鮑承甫一交鋒即行叛變,劉渠、祁秉忠戰死,祖大壽敗走覺華島(今***島),西平堡守將羅一貴殞國。殘餘明軍潰退到沙嶺,遭到伏擊,10萬餘人全部被殺。至此明軍廣寧軍全軍覆沒。孫得功又詐開廣寧城門,廣寧失守。王化貞放棄廣寧逃亡,途中在大淩河遇到熊廷弼,化貞大哭,熊廷弼既笑且憤,質問王化貞:“六萬眾,一舉蕩平竟何如?”王化貞羞愧難當。明軍隻得退至山海關,沿途饑民哀號,哭聲震野,接著王化貞也退入關內。後金占領廣寧,並接連占領明軍放棄的義州、平陽橋、西興堡、錦州、鐵場、大淩河、錦安、右屯衛、團山、鎮寧、鎮遠、鎮安、鎮靜、鎮邊、大清堡、大康堡、鎮武堡、壯鎮堡、閭陽驛、十三山驛、小淩河、鬆山、杏山、牽馬嶺、戚家堡、正安、錦昌、中安、鎮彝、大靜、大寧、大平、大安、大定、大茂、大勝、大鎮、大福、大興、盤山驛、鄂拓堡、白土廠、塔山堡、中安堡、雙台堡等40餘座城堡。努爾哈赤下令把遼河以西的人民,驅趕到遼河以東。

遼東局勢敗壞,熊王兩人歸朝之後,盡被罷名下獄,東林黨人轉而又推舉王在晉為遼東經略,可惜這位王經略膽略不足,不久之後,又被孫承宗取代。

而除去關外的女真人,北京皇宮,兩個毒瘤也正在悄悄的成長,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司禮監秉筆兼東廠督公魏忠賢與奉聖夫人客氏,這一閹一女狼狽為奸,把持後宮大權,並逐步開始朝著朝堂上伸出自己的黑手。此外,明末土地兼並嚴重,朝堂之上大臣黨同伐異,內訌不斷,政治極度黑暗,百姓苦不堪言。西南一帶發生“奢安之亂”,天啟二年,奢祟明、安邦彥率十萬叛眾圍攻貴陽,圍城長達十個月,城內百姓“人相食”。

但是,外有金兵侵擾,內有明末起義,正是國難當頭,內憂外患的時期,朱由校卻不務正業,不聽先賢教誨去“祖法堯舜,憲章文武”,卻對木匠活有著濃厚的興趣,整天與斧子、鋸子、刨子打交道,隻知道製作木器,蓋小宮殿,將國家大事拋在腦後不顧,成了名副其實的“木匠皇帝”。

**********************************************

時值初夏,沒有燥熱的空氣,沒有猛烈的光芒,沒有鳴叫的歌者,也亦沒有繽紛的豔麗。平平淡淡,但卻又讓隱隱約約感到似乎還有那麼一絲猛烈的風跡。這,是中國東北的夏天,或者說是大明朝遼東的夏天,又或者應該說是女真族後金王朝領土內的夏天。

這裏的氣溫似乎有點兒羞澀,風,一陣陣、一波波、甚至一片片的刮來,一會兒可以飛沙走石,一會兒又讓人覺得恍如吹麵不寒。

可惜,這些東西劉德正卻並沒有功夫來感受。而且,不隻是他,和他一起的兩百多號人也都沒有心情去感受這種既有些矛盾,又頗有點兒意境的夏天。他們在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