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戰役代號:土改(1 / 3)

雖說人命關天,可是,站在幾個國家的立場上,一條人命,哪怕是一個地主的命,也隻能算是一條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件小事最好居然發展到了幾個國家同時暗流湧動的地步。而在這件事上,小北荒可謂是始作俑者,也是最為難的人之一。因為,一旦操作不好,他們在朝鮮的根據地就很有可能會失去,多年的戰鬥成果也會毀於一旦。然而,真要論起來,最最為難的卻還不是小北荒。而是朝鮮。

朝鮮國王李倧其實壓根兒就不想打。他依然覺得,第四方麵軍那樣教導整編部隊的朝鮮士兵隻是為了取得這些士兵的信任,進而把這兩萬人從朝鮮的手裏摳走。畢竟,小北荒隻有那麼大,人也隻有那麼多,麵對大清這樣的一個強國,兵力太少也很難抵擋。而李倧的想法在朝鮮內部,尤其是高層也頗有市場。這些人身處高位,當然明白自己的國家看上去不小,其實卻是弱不禁風,根本就禁不住別人的三兩下。要不然,當年多爾袞怎麼可能僅憑千餘人就直接打到了定州?可是,有時候,上層人物的清醒是不管用的。

朝鮮曆來自詡“小中華”,推祟儒學。士子雖然遠不及中國多,但也占著相當的數量。這些士子分成多個派別,曾經有過幾次的爭鬥,甚至還曾直接影響過朝鮮國王的更替。可是,這些平時隻知道讀什麼四書五經,爭論所謂的“正統”、“夷狄”之分的家夥懂什麼?他們倒是知道“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可從整編部隊裏傳出去的那些話他們根本就懶得探討,從字麵上的意思,便直接認定是小北荒意圖篡奪朝鮮,毀壞朝鮮的“禮樂傳承”。之後,打定主意的士人們氣勢洶洶地把自己的意思反映到了上層。而做為封建統治基礎的士紳們,自然對把自己這一階層當作國家動亂之源的小北荒恨之入骨,更是咬牙切齒地要求國家出兵“平叛”。

這場亂局雖然曾隨著楚鍾南親赴朝鮮這一消息的傳播而平靜了一段時間,可是,看到楚鍾南並不是像預料的那樣到漢城向朝鮮國王陪罪,隻是到了義州便沒了聲息.接著,第四方麵軍和朝鮮的整編部隊開始摩拳擦掌,準備作戰。而這樣一來,不管是誰,都再沒有能力讓這一切停止下來。

朝鮮國王下令在全國緊急召集軍隊,準備抵禦小北荒的倒戈。同時,枕戈待旦的清軍聽到楚鍾南親自趕赴朝鮮的消息後,主帥多爾袞差點兒就沒坐住,險些立刻就把全軍拉到鴨綠江邊上。雖然最後強忍住了這一衝動,他還是飛快地把消息傳到了皇太極的耳朵裏。接著,大清皇帝親自率領增援部隊趕到了多爾袞軍中,接掌了整支大軍。

……

“第三方麵軍已經全部到位。主力集中在旅順和南關嶺,戰船已經鋪滿鴨綠江出海口一帶,絕不會讓清兵越雷池一步。”楚鍾南在十多年裏頭一次親自出戰。雖然許多小北荒的人都知道這位老大的戰術素養並不高,可沒人能勸得住,也隻有全力配合。這一次,對待朝鮮的戰鬥並不需要多麼擔心,大家也都沒把這擁有“三千裏河山”的所謂大國放在眼裏。關鍵是在跟朝鮮開戰的時候,後方的大清會有什麼作為。所以,剛剛投靠小北荒沒多久的第三方麵軍被賦予了重任,他們的任務就是一條,不惜一切代價,不顧一切後果的把清軍任何妄圖越過鴨綠江的行動粉碎,為此,沃爾姆斯等軍委成員甚至同意他們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放棄旅順基地。

“不用那麼擔心,隻要我們在江水結冰之前把朝鮮打敗,清軍縱然再厲害,也隻能眼巴巴地看著,無能為力。”楚鍾南有些受傷。他也是剛到。渡海城的那幫家夥根本就不同意他親自過來,武裝部的那個混球差點兒從法院搞來了什麼禁閉令,要軟禁了他。而好不容易把那些“文官”搞掂,帶著一大幫將領來到義州之後,這些丘八居然愣是不許他插手指揮。理由十分簡單,那些人說他是戰略上的巨人,戰術上的矮子!意思很簡單,他躲後邊兒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