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仲明的話其實大家都能明白。所謂入關不容易,並不是說山海關或者關寧軍不好打,這些年雖然戰事不斷,但在楚鍾南的帶領下,小北荒的軍隊一直都在不斷的發展。尤其是對火器方麵的應用,更是獲得了巨大的進步。比如火槍,真正出身小北荒的幾支軍隊,尤其是號稱第一強軍的第四方麵軍,總裝備量已經達到了將近兩萬杆,而且全部都是按照楚鍾南的要求所製造的燧發火槍。但這還隻是其次。燧發槍雖然不像火繩槍那樣需要隨時預備著火源點火,但彈藥裝填方麵並沒有我少改善。對此,楚鍾南當年逃出定州所用的那一招就獲得了大範圍的應用。
那一年在定州,楚鍾南隨手抽出火統便可以開火,除了因為他的火統是燧發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他用紙殼將彈藥固定在了槍管之內。這種方法雖然對彈藥的射程有不小的影響,但近距離內卻十分有效。而這種方法經過小北荒兵工廠研究所的一番試驗,很快便應用到了各種火槍身上。紙殼固定彈藥的方法也直接就改成了紙殼子彈。那是一個紙製彈筒,外麵覆有油脂,裏麵有定量的火藥和一顆彈丸。使用的時候,槍手隻需用牙把彈筒咬開,把裏麵的火藥倒一部分到發火池裏,再把剩下的火藥和彈丸用通條塞到槍管裏就行了。和火繩槍比起來,這樣簡化的步驟使燧發槍的射速提高了一倍:使用紙殼子彈的燧發槍兵,射速能夠達到每分鍾2-3發甚至更多,這使他們能夠打出足夠密集的彈雨,即使麵對騎兵的衝鋒也不再是軟弱無力的了。而且很快,在楚鍾南的安排下,他們又有了刺刀。
可以說,這一係列的改進加上三段擊的射擊方式,才是楚鍾南和他領導下的小北荒總是能克敵製勝的最大法寶。隻是可惜,小北荒的各級將領對此一清二楚,滿清那邊卻是根本就沒有人想到或者看出來。過往交手之中,那些隻知道一根筋騎馬持刀向前衝的家夥屢屢吃虧,卻依舊“死性不改”,根本懶得去尋找其中的原因或者新的對敵辦法。隻是,小北荒的這些火槍製造速度並不快,即便是有楚鍾南所提供的流水線製作工藝和標準計量器具幫忙,每個月也不過才隻能製作不到一千杆,而且損壞率極高。為此,楚鍾南沒少找兵工廠孫元化等人的麻煩,可惜,孫元化根本就不買楚鍾南的帳,而那些擔任技師的葡萄牙人雖然尊敬楚鍾南,卻跟孫元化穿一條褲子,雖然還有不少工匠對楚鍾南言聽計從,可製造火槍所用的材料太差,想要改進,以小北荒的實力實在是太過艱難,楚鍾南也隻有捏著鼻子自認倒黴。當然,除去這些原因,還有就是小北荒的硝石儲備不足,這種製作火藥所需的三大材料之一即便是日本也不出產,小北荒得到硝石的三種方法,一是通過荷蘭人從南洋購進,二是通過調查局到大明境內偷偷購買,因為大明一向是禁止硝石出口的;還有,就是本土製作,使用糞便製作土硝。可是,即便如此,硝石依舊遠遠不敷使用。
當然,雖然火藥不足,但楚鍾南這些年一直都沒有讓小北荒停止火藥的戰略儲備,對付一兩場大戰還是足夠的。隻是,即便是能夠接連打敗滿清,再打敗關寧軍,入關之後,因為從京城傳出的小北荒學習農民軍“平均地權”的傳聞所造成的影響,那些各地的士紳地主肯定會對小北荒持懷疑甚至是反對的態度。而極有可能,那些士紳還會組織軍隊抵抗小北荒。可是,小北荒的這些人都清楚的知道,中原大地已經是哀鴻遍野,餓殍千裏,如果他們進關之後不能迅速地平定局麵,那麼,他們可能就不得不去麵對祟禎今天所麵對的局麵。而對付那種局勢,祟禎和他的大明朝廷是用的一個“殺”字,可這種方法小北荒能用嗎?別人不好說,楚鍾南自己的態度卻是早就鐵板釘釘地放在那裏了,他絕不會靠大規模的殺戮來穩定國家局勢。
……
“雲台(耿仲明字)說的不錯。老孔剛才想的,皇太極囿於目前的形勢而向大明稱臣,也不是沒有可能。不過,既然已經被許多人放到了對立麵,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再縛手縛腳。隻要我們麵前還有一個叫滿清的敵人擋著,就給我打,直到這個敵人徹底倒下,大清這個國家消失,我們才能暫時停手。大家明白嗎?”楚鍾南說道。
“明白。”眾人齊聲應道。
“對了,那個索尼不是跑到北京去了嗎?你們調查局有沒有消息?”楚鍾南又向一個坐在角落的調查局局長江冬問道。說起這個江冬,在小北荒高官的為數不少的三國迷中還有個外號,叫做“小霸王”。隻可惜,比起傳說的江東孫伯符,這位“小霸王”武力絕差,當年小北荒剛剛組建軍隊的時候,甚至連預備役都沒能考上。不過,體質上差勁卻轉變成了江冬腦力上的優勢。原屬情報局的他在調查局組建之後,成功的達成了楚鍾南的目標,就連那個洪承疇的身邊都被他安下了釘子。而上一回盧象升收拾張家口八大漢奸商戶,表麵上是林喜帶著廠衛幫的暗手,實際上卻是江冬在幫忙。現在,北京城的廠衛中甚至都有了調查局成員。江冬其人心思縝密,善於分析情報,對小北荒掌握關內的局勢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