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全軍撤退(1 / 3)

其實,連楚鍾南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決戰了。但是,滿清的一係列舉動卻不能不讓人感到一陣驚疑。

跟大明和談,從遼西撤兵、撤民,這也就罷了。畢竟,現在的滿清已經不是先前的後金。自從小北荒完成了對他們的三麵包圍之後,連續不斷的打擊和襲擾,讓人口和財力,還有兵力本就相對不足的滿清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雖然滿清依舊強大,可是,這種強大已經不是原來的那種。它就像是一個壯漢,身上卻被楚鍾南開了幾道口子,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流血,身體也會越來越虛弱,直到因為失血過多而死。而且,因為小北荒占據了地利,分別隔著大河和海洋,還有山脈跟其對峙,讓八旗兵也無法發揮其強大的戰鬥力進行反擊。如此種種,再加上滿洲人少,兵源也嚴重不足,難以補充,所以,皇太極早早地做出打算,在滿清的實力還沒有受到太大削弱的時候退上一步,將力量收縮起來,也可以算做是無奈之舉。因為,如果他再遲疑下去,楚鍾南隻需要繼續堅持現在的這種戰術,不停的給滿清放血,他早晚堅持不住。而等到那時候,他就算想撤也撤不了了。實力不濟,隻會被擁有了朝鮮這個大兵庫的楚鍾南給生吞活咽!

然而,在放棄遼西的同時,皇太極卻又秘密地在將遼東的百姓向北遷移,又是為了什麼呢?同時放棄遼西、遼東,這完全沒有理由。

小北荒參謀部通過推演,認為,長久以來,在跟小北荒各路兵馬的對戰中,八旗軍總是無法發揮他們騎兵和單兵作戰能力強的優勢。所以,皇太極從遼西撤兵,跟大明議和,一方麵是為了減輕本身的壓力,另一方麵肯定也是為了解開被大明所束縛住的那隻手,將原本布署在遼西的重兵收回,以便於集中全力。而在遼東撤兵,則是為了將小北荒的大軍從大河對麵和山脈之中給引誘出來。小北荒這些年一直都是以“收複故土,回歸家鄉”教導每一個人,如今遼東、遼西都已經空了,楚鍾南自然應該把人都“放”回去。就算楚鍾南不同意,至少也應該派出軍隊前往占領那一片片的土地,還有城市……而一旦小北荒這麼做了,那麼,八旗騎兵肯定會立即蜂擁而至,逼迫楚鍾南提前與之決戰。而這種決戰,很顯然不是楚鍾南,也不是整個小北荒的高層們想要的。因為,隨著實力的上升,這些家夥們心裏的願望早就隨之上調了不少。

“收複故土,回歸家鄉”不過隻是最基本的要求。他們甚至已經開始企望關內的花花江山。按照武裝部杜淵的說法,就是:滿清能夠打到京城,能夠讓大明無可奈何,咱們能把滿清逼到這個地步,最後甚至還能消滅了愛新覺羅氏,為什麼就不能打進關去?大明製度嚴苛,老百姓苦之已久,改朝換代有什麼不可以的?

杜淵的想法自然獲得了幾乎所有小北荒高層的同意,除了兵工廠的孫元化還不知道,隻是略略有了些感覺之外,即便是老儒生王亨九,也對此默默地表示了同意。

而很顯然,如果想過山海關,占據北京城,是需要強大的武力的。可如果小北荒好不容易才組織起來的三支大軍因為跟滿清的火並而損失掉了,那麼,還怎麼進關?恐怕光是對付來搶食的關寧軍都會十分費力。

所以,此時決戰,絕不可行!

可是,不決戰,就隻有這麼放任滿清撤出遼西之後,再撤出遼東。要知道,皇太極是在帶人往北撤,如果小北荒不跟在他的腳步後麵把遼東占據,那麼,三麵合圍就將成為一個笑話。不管是海上的第三軍,還是位於鴨綠江畔的第四軍,都將無法再牽製皇太極和他的八旗軍,到時候,依蘭要塞的第二軍將不得不獨自麵對在東北大地縱橫了數十年的八旗鐵騎。縱然有大河高牆為屏障,可漫長的補給線,還有絕對劣勢的兵力,根本無法抗衡集中了幾乎全部實力的皇太極。依蘭要塞,也極有可能步上當初大淩河的後塵。第二軍,也極有可能會跟當初的祖大壽一樣,被圍被困,直至戰敗。而如果第二軍戰敗,依蘭要塞失守,某一天,皇太極說不定就會帶兵再次從北方繞道攻擊小北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