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接二連三的提醒,眾人也不好在討論自己日後畢業的出路,隻是都忍不住責備地瞪了那個提醒大家的小子一眼。尤其是那個秀才,眼神最是不善。
秀才名叫尹國用,是皇太極建國稱帝之後,開科取士所中的秀才之一。這種人,如果放到普通的改朝換代之中,雖然不見得就會受到怎麼樣的虐待或者歧視,但一般也不會受到優待。不過,皇太極這些年受到楚鍾南的強大壓力,不得不接連放棄了許多有致於緩和民族矛盾的政策,所以,像尹國用這些漢人秀才,楚鍾南倒也沒有過於在意。畢竟,這些人也是受過滿清的苦的。在建立大學之後,也沒有拒絕這些人入學,相反,他甚至還對這些受過壓迫的讀書人有那麼一些期望。
但是,這個尹國用卻不是一個心理簡單的讀書人。在這群學生之中,他的年紀雖然不算最大的,但也屬於相較年長的一類。所以,相比起那些年紀還小,也還不怎麼在乎自己前途的同窗們,他對自己日後卻是有著相當的期待的。在他看來,楚鍾南在建立東北執政府之後便創立了這麼一所東北大學,肯定是有著更大的野心。而大學,隻比“太學”少那麼一小點兒,顯然也是有著相當的寓意的。他是個成年人,當然知道從政的好處。所以,對自己在政法學院畢業後的前途也有著相當的憧景。但與眾多曾經參予科考的讀書人一樣,他的憧景總是向著好的一麵。認為自己會在楚鍾南這名“老師”的照顧下,勇往直前,並最終取得高位。但是,他卻並不打算隻是取得高位而已。這也是為什麼他不與自己差不多年紀的同窗聚在一起,卻要跟劉風、“老路”這些年紀較小的學生湊到一塊兒的原因。一個好漢三相幫,一個籬笆三個樁,他要培養自己的班底或者說是勢力,以期在日後的官場上相互照應。而相應的,要做的這一切,他也就要在平時的交談或者行動中顯示自己的才能見識,讓這一群小同學佩服自己,進而願意接近並聽從自己的意見。
可以說,除了看不清大勢的發展方向,又有些喜歡意淫,尹國用符合一個有野心的讀書人的諸許多條件。如果放到某個封建王朝,他或許真的能建立一隻屬於自己的勢力網。隻是可惜,他今天的表演被人打斷了,這讓他有些不爽。不過,雖然不是很高興,他也僅僅隻是裝模作樣的瞪了提醒自己的許綱一眼,倒也沒有表現的很過份。
……
“滿清之敗,敗在不懂懷柔!”
既然開始談正事兒了,大家也就嚴肅了起來。他們未來會做什麼且不說,光是憑著政法學院的名頭,學生們就知道自己不可能跟先前那些所謂的秀才、舉人什麼的一樣。而且,能來到這個學院的,不是原本在小北荒生活過的,並且成績突出的學生,就是曾經在朝鮮經曆過土改,見識過一場大變革的人,還有,就是像尹國用這樣經曆過滿清由盛衰這一過程,並且承受了其中的辛酸苦辣的人員……可以說,雖然年青,但這裏的學生都不是那種不懂事的少年。許多比他們年長、成熟,並且願意投向執政府的讀書人什麼的都不被政法學院錄取,他們能有這個機會,自然也要知道什麼叫珍惜。
“懷柔?不是這樣的。”尹國用首先發話,可話音剛落,劉風便首先提出了疑問:“據我所知,其實滿清不是不懂懷柔。就像皇太極,在即位之後,就曾頒布過許多緩和女真一族和漢族百姓矛盾的政令。雖說成效甚微,但這並不是說他不懂懷柔呀。”
“沒錯。而且在我看來,其實滿清就算是想懷柔也不行。大家別忘了,當時的遼東漢人足有一百多萬,可滿人有多少呢?不過十幾萬,兵力滿打滿算還不足十萬。如果他們像是對待自己人一樣對待漢人,那麼,在外有蒙古、大明窺視的情況下,他們能保證那些過得不錯的漢人完完全全的聽從他們嗎?要是稍有火星,那可能就是燎原之勢!”數次提醒眾人回歸正題的許綱說道。
“你們難道沒聽過‘走於遼不如走於胡’?大明政策苛嚴,百姓根本不活不下去。要不然,他們為什麼背進離鄉的跑去胡人那邊?可見,百姓心中並無民族之偏見,大家想要的,不過就是一口飯吃。民以食為天。關內為什麼屢屢有民亂發生?那李自成、張獻忠之輩為什麼每次都能敗而複起,至今日竟可橫行中原?不為別的,百姓吃不飽而已!吃不飽,誰還會管什麼官府朝廷?所以,滿清之敗,就是敗在不懂懷柔。若是那努爾哈赤、皇太極能以對待滿人之法對待遼東百姓,那麼,他們絕不會這樣輕易失敗,說不定,他們還真的會得到民心支持。百萬之眾,放到努爾哈赤之時,據說還有兩百萬……如此人數,足足是滿族的十二十倍。他們若是能善加利用,又何至於今日這般如喪家之犬一樣?”尹國用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