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三位先生,大明如今也是四民並立,可它亂得可夠嗆!”路一辭微微一笑,也不正麵回答,隻是說道。
“這不一樣。”王夫之搖頭答道。
“有什麼不一樣?士人自古便自認高人一等,什麼‘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什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他們掌握了知識,掌握了政權,可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卻對自己所需要做的工作卻基本不了解。而士人所代表的縉紳們,在每個朝代,其實都是天下大亂的根源。”路一辭冷笑道。
“顧某知道,當今天下確實有許多為富不仁之輩,也知道確實是有著數之不盡的貪官汙吏,正是因為這些人,才會使得我大明陷入如今的境地。可是,路小先生所言,似乎有些過於偏激了吧?”顧絳皺眉說道。
“一點兒都不偏激。”路一辭笑了笑,又向顧絳說道:“聽說顧先生並不是一個讀死書的人,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深入細致地研究過曆朝曆代的各種情況?不管是他們的發展,還是最終的滅亡!”
“路小先生這話又是什麼意思?”黃宗羲的興趣這時候已經徹底提了起來。他知道錢謙益為什麼要把這個路一辭留下來了,這個少年人已經不僅僅是不簡單的問題了,光從剛才的那句問話,他就發現,這個路一辭,或者說是那個什麼東北大學所研究的問題似乎遠比大明的那些書院所研究的要深入的多。大明的書院學習的是聖人的學問,可這個東北大學似乎已經研究到了曆代王朝的興衰的根本。而很顯然,這中間的差距不可以道裏計。
“是啊,路小先生,難道你們那東北大學研究過這些?”王夫之也問道。研究曆朝曆代的發展滅亡,這要是放到大明的那些書院,又有誰敢去做?
“當然。”路一辭微有些傲然地答道。
“那不知……你們研究出了什麼結果?”黃宗羲緊接著問道。他在史學上的造詣非常深,心裏對曆朝曆代的發展滅亡自然也有著自己的看法。但也正是如此,他才想聽一聽路一辭能不能有什麼新穎的見解。畢竟,從對方剛剛所說的,推行全民識字居然是為了長治久安這一條上,他就發現,東北的執政方法與曆朝曆代有著很大的不同。
“知識!”
“知識?”
“正是。”路一辭點了點頭:“其實,王朝的興亂,不過是利益的再分配。而這種再分配,也正是因為知識的不能共享所導致的不平等所致!”
“願聞其詳!”
幾乎一致地,黃宗羲、顧絳、王夫之三人都伸長了脖子。三人不說是學究天人,也都還比較年輕,可是,他們三人的學問卻是不用說的。路一辭的話雖然有些模糊,卻頓時觸動了三人的內心一直在研究並且渴望的東西,似乎為他們張開了一扇窗戶。可是,窗戶的開口太高,他們無法看到外麵的東西,隻是看到了透過窗戶的那一縷光線。所以,他們才會這樣急不可耐的想要知道外麵到底是什麼情況。
“天下大亂,直接原因其實很簡單,要麼是外族入侵,要麼是土地兼並,要麼是昏君當道……但是,不管是哪一條,歸根到底,其實都是因為老百姓不堪其苦。可是,老百姓為什麼會苦呢?隻要讀過兩年書的人,都知道‘以農為本’這句話,也都知道,我華夏大地,有九成以上的百姓都是農民。可是,話雖如此,不管是誰,卻幾乎從來都瞧不起農民,並且將其當成了可欺之輩,甚至於農民本身也瞧不起自己,有的農家為了擺脫這個身份,幾乎傾家蕩產的去培養一個讀書人。這都是為什麼?因為農民沒有知識!他們除了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其他的什麼都不能做。隻要是農民,就幾乎沒有權利,隻有義務,他們要承擔來自朝廷、官府、地主、外寇……這個國家幾乎所有的壓力,卻不能去享受自己所創造的成果,甚至連最起碼的溫飽都做不到。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知識。學習知識的權利,都在士人或者商人之輩中掌握著,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都在士人手裏,甚至於,士人還把手伸到了商人之中,使其成為自己的附庸,這就是所謂的官商勾結。這樣一來,士人幾乎完全壟斷了知識,並且借用知識,定下各種規則,為自己謀利。而沒有知識的農民,還有無數的老百姓,因為不懂這些,就成為了這些規則管束的人,進而受到了各種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