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給孩子建構哪些人格(3)(1 / 3)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關鍵是,在出問題時,成人能否利用問題作為教機,來幫助孩子成長。如果想讓孩子自己來解決問題就要在孩子不知覺中給孩子機會。比較錯誤的做法是:對孩子直接說:“你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這句話反而會嚇到孩子,孩子反而哭哭啼啼地說自己做不了。如果成人能主動為孩子展示或跟孩子一起去解決,就會刺激起了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欲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通常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能解決問題,就已經把問題解決了。

芭學園裏的寶寶跟西西關係很好,但她們在一起時為了維持兩人能在一起的機會,會放棄自己的意圖選擇對方的意圖。最後,她們個體主動工作和探索的行為被擱置起來了。為了使她們發現新的群體和新的工作,老師們試著將她們分在不同的班裏。

分開後,西西很快地跟其他孩子接觸,寶寶卻覺得很落寞,她在教室裏轉了幾圈後來到園長辦公室。園長請她(那時她4歲)坐下來,問寶寶有什麼事,於是園長和這個4歲多的孩子進行了下麵這場談話。

寶寶:“為什麼把我和西西分開?”園長:“為了讓你們去做別的工作。”寶寶:“西西在樓下跟瑞瑞在玩過家家,我在樓上跟小雨也在玩過家家。我回家也跟我爸爸媽媽玩過家家。”(寶寶的意思是,雖然你們把我們分開,但無論到哪裏我都是在做同樣的事,以此證明分開她們並不能解決她選擇新的工作問題。所以要求不要把她們分開。)園長:“我知道。你有什麼要我幫忙的嗎?”寶寶:“我可不可以到樓下去找西西?”園長無奈隻好帶寶寶去找西西,因為寶寶說得有道理,園長無法反駁。

我們看到寶寶用非常智慧的方式在解決問題,而沒有發泄情緒,沒有試圖用哭鬧來要挾園長達到她的意圖。

遇到問題時,如果人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就會產生與所存在的問題完全不匹配的情緒。當人不是用智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是發泄情緒時,其結果就是破壞性的。長期地解決問題會使兒童產生關於自己的良好的效能認知,當問題出現時他們知道他們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他們就會去做。

芭學園的孩子在解決問題能力方麵顯得很突出:有一次,有很多人來芭學園參觀,孩子們正在工作,有三個女孩子在娃娃區玩過家家。當帶領參觀的老師講到娃娃區時,發現三個女孩子不見了,她以為三個孩子已經換了場地,可當人們從孩子們的教室出來後,卻發現三個孩子站成一排,麵對著管大廳的老師在生氣地提意見。今天,這群人都是客人,孩子們既沒直接朝帶領參觀的老師抗議,也沒有朝人群抗議,而是悄悄地退出,找能解決問題的人來解決這個問題。

有很多孩子在家裏還會幫助家長解決家長們之間的衝突,在家長吵架時,告訴家長一方該怎麼做,另一方該怎麼做。但反過來,我們發現總是使用情緒解決問題的家庭,孩子也會過多地使用情緒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使用智慧。孩子常常放棄了建設性地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代之以哭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種模式在成年後會轉化為發泄情緒。

經過觀察,我們認為兒童在自己的生存環境中,無意識地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是有價值的。

在我們的教育中,要幫助孩子建構這樣的品質。

8.使孩子對文化和自然具有濃厚的興趣

嬰兒一出生,應該叫作自然人,孩子們會在成長過程中,經曆著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時期,最後走向社會化。孩子將來必須在屬於自己的社會中生存。

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人這種動物對人的痕跡非常感興趣。孩子們從出生起就生活在成人所創造的世界中,他們對物質探索到一定程度,就會自然轉化到對人類文化感興趣,很巧妙的是,人類文化正好是人類通過與物質互動,通過與其他生命體互動,將經驗和感知升華為人類精神的內涵。我們看到的是古人從很早就開始試圖把自己的想法和經驗用符號記錄下來,以此幫助自己生活得更好。

於是人們創造了圖畫、文字、戲劇、音樂、舞蹈,這足以說明人類在吃飽肚子之後,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愉悅精神。低檔次的娛樂其他動物也會有,但人類不滿足於單純的娛樂,從孩子的成長中我們看到,娛樂如果過多,孩子們就感到很無聊,他們為了尋找更加高級的娛樂,於是開始胡鬧,這時隻要給孩子一點比他們胡鬧更有探索內涵的東西就會馬上吸引他們,孩子們馬上就開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