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給孩子建構哪些人格(4)(1 / 2)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判斷和選擇,判斷和選擇如果失去了自我的立場就會變得困難。沒有獲得足夠發展自由的孩子很少有選擇和判斷的機會,所以他們大多數情況下讓別人替他們做選擇。這一點上是中國家長很需要自己孩子具有的特質,但家長們需要學會怎樣幫助孩子成長起自我。

11.使孩子有參與群體的興趣

孩子從出生第二月起,就是個社交高手,他們單純通過跟別人的目光對視就能獲得愉悅,並且使別人也獲得愉悅。人是群居動物,需要在彼此服務中生存。

當人們發現一個4歲的孩子對群體總是沒有興趣,對身邊一群人所感興趣的事無動於衷,對身邊人所做的事情毫不注意,從來也不關注別人做了什麼,不去比較自己能做到什麼,別人能做到什麼,不能通過別人的表情和肢體語言理解別人怎麼了,別人可能需要什麼,由此判斷出自己該做什麼,人們就會懷疑這個孩子有了問題,因為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正是這樣。

原始人不是自然界中跑得最快的動物,也不具有鋒利的牙齒可以靠撕咬捕獵動物,因此在被其他動物當作獵物時絕對無法通過奔跑逃命,也不可能靠撕咬反擊。那麼人類靠什麼才能保住生命呢?我想一部分原因是人類依靠了群體,也許對群體的需要也作為基因遺傳了下來。

人們總是聯合起很多的人去做同一件事情,每一個人無論怎樣不同,在完成群體任務時都會放棄自己的意誌去完成集體的意誌。人們也發現了作為一個個體適合於群體的重要性,於是家長們很希望教育能幫助兒童完成這一能力的成長。

在以前的教育中,人們用一些故事如《三個兄弟,十根筷子》,來試圖使孩子能夠適合群體;老師也不斷地通過講團結的重要性,唱有關團結的歌和做有關團結的事來試圖達到使孩子能夠適合群體的目的。但人們發現當孩子能聽懂這樣的話,能被這樣的故事所教育時,實際上已經有點晚了,而這樣的教育模式也不能使個體真正地從心底裏熱愛群體,有時可能會起反作用,反而使個體在完成群體任務中因為擔心自己的付出不能被發現,擔心自己的功勞會記在別人頭上而斤斤計較。

通過硬性的教育要求甚至體罰教育孩子進入群體,會破壞孩子對群體的需要,也會破壞孩子對群體的認識,使人類自然需要為群體付出,變成高標準的道德要求,使人感覺無法達到。

我們觀察到,在不被幹涉的情況下,兒童在生活中會自然地發展一些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兒童自然組織成的群體是他們投入了情感和需求的,所以他們特別在意維護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這個自然組成的群體一定帶有自然的特征,這就是各種個性、各種能力、各種力量的人都有,不像人為組織的群體那樣充滿著組織者的想法和目的。在兒童期人為組織群體的目的由於不能成為兒童群體成員自發的需要,所以不能像兒童自然組織的群體那樣對每一個孩子都具有絕對的吸引力。

兒童隻有在自然組成的群體中,才能利用集體活動中出現的機會去發展自己的社會性能力。

在兒童自組織的群體中,成員之間的向心力使得每一個人都不願離開群體,所以在個別孩子出現了成長的煩惱時他們會自然選擇繼續成長而不會選擇離開。隻有這樣才能肯定保證群體中的成員得到持續發展的機會。使他們自己個體的技能適應於群體的目標,他們很少抱怨和負氣離開而使自己放棄成長的機會,這就是兒童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