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使孩子具有易於適應環境的能力
教育的本質起初就是為了訓練和教導人類能夠很好地生存,孩子需要付出十幾年到二十年來學習人類的生活。其實人們生存得順利,就會感到生活得很好,進而人們會對自己感到滿意,如果人類生活的目標是為了獲得好的感覺的話,那麼生存得好就是最基本的條件,生存的問題就是適應的問題,一個人適應得越好就會生存得越好。所以從本質上講,生存能力就是適應能力,而教育的基礎目標就應該是帶給孩子適應能力。
如果有人講他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幼兒園,但很擔心孩子將來無法適應現實的社會環境。那麼這個擔心與成因就是相互矛盾的,很好的幼兒園應該是能夠幫助孩子很好發展的幼兒園,除此之外就不能叫好的幼兒園了。如果家長們了解,孩子最重要的生命任務就是獲得發展,而“發展”的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適應性。對人類來說一生最能肯定的事就是一切都是不肯定的,人類怎樣去對付這樣的一生,就隻能靠良好的適應能力。
為此,人類在出生時竟然沒有帶來遺傳的習慣,人身上的一切非物質的內容都是在適應中獲得的,隻有可適應性是先天準備好了的,所以人被稱為學習的動物,而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適應。
孩子的適應能力隻要不被人為地破壞,天生就能適應於人類有基本生存的任何環境。甚至能適應於其他動物的生活。為了保護人的這個生存的根本,我們必須給孩子適應的機會,而不是時刻準備按成人的好惡為孩子進行選擇。
比如,在孩子的生活環境中,孩子被成人愛護和誇獎時就給孩子機會去適應,有衝突、有傷心、有失望、有挫折、有挑釁就不給孩子機會去適應;家長受得了的事就讓孩子去適應;受不了的事就不讓孩子去適應。那麼家長肯定自己的孩子一生都不會有逆境嗎?這樣,兒童會對這個世界和自己的環境適應的練習就被減少,在人生的道路上,孩子們能適應的情境就變得狹小。
如果一個成人隻想把孩子抱在懷裏,隻想讓孩子不受欺負,隻想讓孩子什麼都不幹,那麼這個孩子可能就成為無法適應自然人群的人,無法適應承擔責任的人,無法適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機會的人,無法適應無人照顧生活的人,那麼他將成為不適應生存的人,因為他沒有發展起來適應能力。
適應的練習過程從來就不是一個快樂的過程,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一直高興是一個不切實際的願望,我們深刻地關懷孩子,尊重孩子,愛孩子,給孩子發展的自由,不等於不幫孩子去適應他的環境,更不等於阻止孩子的發展。
所以好幼兒園絕不是一對一老師伺候孩子的園;是孩子入園也會哭的園,不同的是在孩子艱難的適應時期,有懂得孩子,愛孩子的老師在正確地幫助他們去適應。
14.崇尚真理、堅守原則的素質
有很多人一聽到原則就會害怕,因為原則意味著控製和製約,有人批評原則,說給孩子設立原則就是破壞孩子自由;更有人認為孩子就是真理本身,成人崇敬孩子就是崇敬真理,於是他們反對給孩子建立任何原則,甚至連給小學孩子上的課也成了對孩子的限製。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任何一個群體都需要有規則才能存在的話,我們的孩子也需要從小適應規則。
而孩子崇尚真理,意味著孩子接受別人意見是根據自己對道理的理解和思考決定的,孩子不會根據是否害怕和巴結說出道理的人而決定。對人來說真理就是自己認可,並被認為完全不用質疑的道理。認可一個真理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邏輯,通過思考判斷證實後,使道理和事實獲得認可。孩子能夠崇尚真理,需要孩子不懼怕權威,孩子自信不曾遭到破壞,需要給孩子建構起遵守原則的精神,給孩子建構起熱愛真理的品質,並使孩子具有探索精神,質疑能力,解決疑惑的能力,這樣孩子才有條件崇尚真理。
一個不認可自我的人,就不會去認可真理,更無法將自己的發現放在人類的立場上去進行驗證和評判。他們有可能人雲亦雲,跟隨邪門歪理傷及無辜,對社會和人群造成危害,所以人類社會需要人們崇尚真理。因此使孩子成為一個能夠遵守原則,崇尚真理有良好品德的人是我們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