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後記(1 / 1)

這是一本經過多重磨勵的書,現在要出第二版了,這次我對這本書進行了很大的改動,刪掉了五萬多字,使它變得精煉一些,在準備修改再版的期間各種雜事一直不斷,幾次下決心要回到電腦前都無法回來,幾次訂下來的計劃都不得不延期,如果不是出版社已簽好的協議在這裏逼著,可能書就無法寫完了。之前,已經再版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是一本呼籲人們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提醒人們應該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和方式的書,意在和讀者一起探討給了孩子幸福的生活,孩子是否就不再成長和發展了?我們的教育有沒有一種既讓孩子幸福又能獲得同樣目的的方式?第二本書是受一個家教公司委托為家長寫的教材,名字叫《牽手兩代》,一共四冊,書趕得很急,寫完了回頭看一看,感覺寫得很粗糙,難為讀者們還在使用它。第三本書《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也將再版,這本書收集網友提出的大量問題,向讀者解答什麼是孩子。其實在人的一生中,會不斷地出現問題,人需要不斷地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生存下去,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幫助別人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而且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也不是真正在幫助別人。隻有幫助別人成長起使用自己的能力,使用基礎知識的能力,使用基本規則的能力,這才叫幫助。所以,《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這本書其實不是在替讀者解答疑難,而是想通過解答疑難使讀者了解孩子,了解好的教育觀點,以及正確的幫助方式。有的出版社來找我,告訴我不要給讀者講什麼理論,無須講為什麼,隻在孩子每個年齡段設計好每個年齡段要執行的教育方式和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的解決方式,供家長像查字典一樣,孩子到了哪個年齡段,就去查哪個年齡段的教育方式即可。讀者不需要知道為什麼,這樣讀者更歡迎,書更好賣。我想象了一下,那就是說我們人類要編那種像菜譜一樣的教育書,如果我們準備把孩子養育到21歲,就寫21本,家長懷孕的時候就把21本書買來放在家裏,每天查閱,這樣就把孩子教育好了。當我這樣想的時候,怎麼都感覺不到是在養育孩子,而是在養羊或者在養牛。

一位教育工作者,怎麼可能坐在自己的家裏,寫出人類所有孩子成長的教育方法,給不同環境、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寫出他們不同成長過程中的具體指導方案呢?

其實,我更加相信如果家長掌握了孩子在6歲之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觀點,也就掌握了能夠養育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因為懂得6歲以前的孩子,也就懂得了人,懂得了人與宇宙的關係,人與生存的關係,家長願意搞懂孩子,也就有了對孩子巨大的、無限的愛。有了這份愛,又有了對人的基本成長規律的了解,家長麵對孩子,就能夠自己解答疑難,並且為了自己的孩子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來幫助自己的孩子獲得良好的發展。

所以我認為,幫助孩子到幼兒園畢業,家長就等於在教育上讀完了研究生,一輩子都夠用了。

寫這本書,是我一直想要做的。現在書終於寫完了,雖然有很多的遺憾,如很多地方說得不細,很多需要讀者認真對待的理論還無法找到更有吸引力的方式去闡述,滿篇密密匝匝的文字怎麼讓讀者讀得下去?這是我對讀者有些愧疚的地方。但留下些遺憾,可以讓我認識自己的不足。所以,大家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也就把它作為一把尺子。這把尺子不是決定人們身高的,它隻是讓人們了解自己比尺子高還是比尺子低。在教育方麵,這本書可以用來使讀者比較自己的教育觀點和教育能力,希望所有讀者的水平都比這本書高,千萬不要把書中寫的內容作為金科玉律,隻作為參考就可以了。

另外還要感謝我的先生大胡子老爹徐曉平,其實我能寫這些書能搞這個教育都是因我的先生多年幫助的結果,寫第一本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時,我隻對著錄音機說了一周,而我的先生整理加工了整整一年才完成出版。自從修改這本書開始,他一直千方百計地騰時間給我,有時都讓自己變成了老保姆,包攬了家裏所有的家務。

我相信一個人如果立著的話,那是由許多雙別人的手在後麵支撐著他。如果一個人能躺著的話,那是因為有許多人替他承擔了他應該立著的時候做的事情。在此,感激那些用雙手托著我的網友、讀者和我們的家長,以及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