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杜杲初試鋒芒 李鈺毅然赴難(1 / 2)

十三世紀的蒙古帝國,扛著世界一統的旗幟,縱橫天下,滅國無數,可唯獨那孱弱的南宋朝廷卻獨立抗衡蒙元50多年,第一次的宋蒙戰爭,宋軍大敗蒙古,拖死窩闊台。還在釣魚城擊斃蒙古大汗蒙哥......要不是蟋蟀宰相賈似道專權,1276年的蒙古就未必能夠消滅南宋。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撐著南宋朝廷?是因為有了像杜杲這樣博學多才、智勇雙全的英雄豪傑,才讓蒙古帝國心驚膽寒,使搖搖欲墜的南宋朝廷成為了蒙古帝國征服史上的強勁對手。

杜杲(1173年6月7日——1248年7月19日)字子昕,福建邵武城關人。

杜杲出身官宦之家,宋寧宗嘉定年間,因祖父杜鐸清廉愛民,政績優異,父親杜穎平定叛亂,興修水利,因而享受朝廷蔭補,走上仕途。

之後的杜杲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南征北戰、抗擊侵略,逐漸從政治的後台走向前台,成為南宋時期的文武全才和愛國將領,被後人譽為淹貫多能的南宋名臣。

杜杲打小愛好學習文化,尤其喜歡軍事天才鬼穀子的用兵之道和魯公輸的發明創造,他把父母留給自己的零花錢全都花在了書肆上,以至還會邀上幾個誌同道合的好友,不辭勞苦地走到建陽書坊,為的就是買到家鄉邵武根本買不到的兵法書籍。

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金軍攻打滁州(今安徽滁縣)等地﹐寧宗趙擴連忙讓右相史彌遠向附近的州府調兵譴將。江淮製置使李玨慌忙詢問幕僚杜杲:“如何應對,才能既解滁州危機,又確保江淮安寧?”

見李大人惶惶不安的樣子,杜杲隨即輕鬆地笑了笑後又認認真真地分析說道:“滁州乃江淮製置的防範重地,大人派兵天經地義,若派重兵支援滁州,其他防地必然空虛,若是胡椒撒麵做做樣子,那就根本起不到阻擋金兵入侵的作用。”

“人少不行,人多也不行,你杜子昕能否告訴本官,究竟要怎樣去做才能算行?”

杜杲還是輕輕地笑了笑,爾後向製置使李玨主動請纓,鄭重說道:“倘若大人信我杜杲,杜杲可帶千餘人馬前往滁州解除危機。”

“信,本官當然相信。”

聽幕僚說隻要帶上千餘的人馬前往滁州便可解除危機,李玨覺得,就是這個人數他還能夠接受,於是,便欣然點頭,愉快答應。

杜杲雖說是蔭補入仕的文武全才,但朝廷看在他父親杜穎的麵子上,還是把他安排到油水富足的江蘇海門鹽場供職,管理鹽場並不是杜杲的理想職業,幸好他人還沒到江蘇,就被父親的好友——福建提點刑獄陳彭壽要去做個檄攝閩尉,然而,杜杲並不在意自己隻是個代理的小官,而是認真查案,追捕凶犯,力保福建各地平安無事。

陳彭壽因此而名聲大噪,可他深知,憑杜杲的能力,做個刑官獄吏實在大材小用,而應當是統兵千萬,馳騁疆場的大將軍,於是,他便向自己的好友李玨推薦了杜杲,希望杜杲能夠幫助李玨做好江淮一帶的防務工作,以抵禦金兵的南下入侵。

李玨看了看陳彭壽寫給自己的推薦書信,他二話不說,便讓杜杲做了自己的心腹幕僚。

就在杜杲做了江淮製置使李玨的心腹幕僚後不久,金宣帝完顏珣(名:吾睹補)在主戰派的慫恿下,令大將完顏合達領十萬精兵南下伐宋。

當得到金軍已在滁州對麵,搭起帳篷,準備擇日攻宋的消息時,李玨連忙向杜杲討教對策。

杜杲計言:“大人毋須緊張,金兵不善水性,此次完顏合達定然是要花掉一定的時間去準備船隻,隻要拆掉沿江、沿淮的所有浮橋,並在沿長江、淮河靠南之處,多紮籬笆,金兵的船隻便難以靠岸,而我們的宋軍就可在南岸射出含有火油的利箭,到時候的金兵不是被射死,就是被燒死、淹死,若有此般結果,大人何愁金兵不退?”李玨一聽,頓時精神抖擻,連連點頭應許。

果不其然,完顏合達將北邊征來的船隻連成一片,浩浩蕩蕩地向南邊駛來,快到岸邊時,所有的船隻皆被籬笆卡住,動彈不得,完顏合達令金兵下河,可這雖說臨近南岸,但水深至少也沒過頭頂,金人不善水性,隻能撲騰幾下沉沒水裏,而此時的南岸箭如疾雨,將火油帶到金兵船上,不消半天的工夫,所有的船隻皆燒成灰燼。見此,杜杲親自帶人將跳入水裏的完顏合達救到了南岸,並派人將他送到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