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第八十六 蒙古國內戰落幕 禿滿倫返回故鄉(1 / 2)

杜杲雖然被理宗皇帝任命為吏部尚書,但並沒有讓他行使吏部尚書的任何權利,而是讓他以寶文閣學士官銜致仕,逝後又追贈開府儀同三司。

釣魚城大戰後的十幾年,蒙古皇帝忽必烈發誓要為長兄蒙哥報仇雪恨,誓殺宋理宗,血洗釣魚城。宋理宗聽後,嚇得要死,怕得要命,連忙召見武將孟珙,可孟珙卻說,釣魚城之戰並非是我孟珙指揮有方,而是他杜杲臨死前精心設計和安排的結果,宋理宗一聽,頓時氣得暈倒在地。

經過太醫的一番診治,理宗皇帝慢慢蘇醒過來,身旁的丞相賈似道建議:讓杜庶交出兵書,隻有《鬆經》方可抵禦蒙古的侵略,可令宋理宗和賈似道意想不到的是,杜庶不但交不出兵書《鬆經》,還一再推脫自己根本不懂兵書的秘密,理宗一氣之下,將杜庶關進監獄,杜庶恨悔交加,沒過多久便死在了監獄,其妻邢玫得知杜庶死在監獄,也毅然自殺,追夫離世。

見杜庶慘死監獄,靜寧公主難過地流下了熱淚,她知道舅舅和杲為了父皇收領養子一事隔閡不小,但他萬萬想不到的是,杜杲的兒子杜庶會死在舅舅的手上。她衝進皇宮質問父親後又大罵賈似道陷害忠臣,居心險惡,不得好死。

其實杜庶壓根兒沒有說謊,父親並不同意兒子學兵書《鬆經》,況且《鬆經》不是人人能夠學會的,而更要命的還是父親去世後不久的一日夏夜,富屯溪洪水猛漲,竟然將城關上碼頭藏有兵書《鬆經》的大樟樹連根拔起給衝走了,杜庶得知後,氣得當場吐血,興好是叔父杜民懂些醫術,否則,杜庶性命不保。

此後杜庶整日精神恍惚,恨自己沒有完成師傅雷道子的重托,悔自己一根筋,從沒想把兵書挪一挪。

且說,全真教在蒙哥為皇時一落千長。

1251-1252年間,蒙哥任命了一位道教首領和佛教國師作他的貼身隨從,前者是李誌常道士,後者是來自西土的那摩喇嘛。其初,李誌常最得蒙哥皇帝的恩寵。

1255年,蒙哥出席了在和林舉行的佛教僧侶那摩和一些道士展開的辯論會。1256年,在和林的宮中舉行了一次佛教會議。他對手下官員說:“一切宗教猶如手的五指。”對佛教徒,卻是這樣說:“佛門如掌,餘皆如指。”確實,在保持道士與佛教徒之間的平衡之後,蒙哥傾向了佛教,特別是在1255年辯論會之後,道士們被指控傳布偽經,歪曲佛教起源。全真道士和佛教僧侶的那場辯論,徹底改變了李誌常在蒙哥心中的位置。使全真教一落千丈,滑向了深淵、跌入了低穀,這是邱處機、尹誌平等人生前是怎麼也不會想不到的結果。

蒙古皇帝蒙哥1259年,帶兵攻打四川釣魚城時,中宋軍炮石而死,終年52歲。1259年11月,拖雷的幼子阿裏不哥在宗王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蒙古帝國首都和林通過“忽裏勒台”大會即帝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了開平府。

回到開平府後,忽必烈在漢人地主階級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稱帝;4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5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法令,並建元中統。引起了阿裏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阿裏不哥與忽必烈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帝位戰爭。1264年阿裏不哥戰敗,忽必烈奪得蒙古的最高統治權。

忽必烈推行的“行漢法”主張,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造成了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他們拒絕歸附忽必烈,結果導致蒙古國的內亂。

阿裏不哥作為幼子,卻成為蒙古汗國本土上的統治者,並在蒙古都城和林紮營。作為蒙古地區的統治者,他準備在蒙古召開庫裏勒台,以確保他被舉為大汗。而忽必烈搶在他之前就行動了。他率軍從武昌北上,在中原的開平上都府(位於今察哈爾和熱河之間的多倫諾爾附近)建大本營,早些時候,他隻是在這兒建起了他的夏季駐地。1260年6月4日,在此被他的黨羽,和他的軍隊,擁立為大汗。當時的他44歲。

按成吉思汗的法律,這次倉卒選舉是非正式的、也是不合法的。按傳統,庫裏勒台應該在蒙古召開,會前應召集成吉思汗的四個兀魯思的代表們出席。阿裏不哥在蒙哥為帝時的丞相克烈部聶思托裏安、教徒學魯合的支持下,毫不躊躇地在和林悟取了大汗的稱號。在漢地,控製著陝西和四川的蒙軍將領們傾向於阿裏不哥一邊,但忽必烈不久就把這兩個省的軍隊爭取到他這一邊。忽必烈的副將們在甘州東部(甘肅境內)打敗了阿裏不哥軍,這次勝利鞏固了忽必烈在對蒙古統治下的大理、西夏、吐蕃、金國的所有權。忽必烈把他的優勢兵力向大蒙古汗國本土推進,他於1260年年底,在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裏不哥朝葉尼塞河上遊撤退。接著忽必烈錯誤地設想戰爭已經結束,在和林留下一支普通軍隊後,回到中國。1261年年底,阿裏不哥卷土重來,驅逐了這支駐軍,並進軍迎戰忽必烈。在戈壁邊境上打了兩仗。第一仗忽必烈獲勝,然而;他再次錯誤地沒有追擊阿裏不哥,10天後打了第二仗,盡管戰鬥十分激烈,卻沒有決定性的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