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六脈神劍和一陽指(大霧)(1 / 2)

武威姑臧,這裏河西走廊上的第一個大城市,也是扼守河西走廊西部通道的要塞。

姑臧城的曆史要比武威郡久遠得多,因為這座城池並不是漢人的傑作,而是並不太喜歡城池的遊牧民族匈奴人的功勞。最初這座城的名字叫做蓋臧,同時因為匈奴人的築城技術有限,所以這座城又被漢人戲稱為“臥龍城”。

隨著以衛青和霍去病為首的漢軍奪得了通向西域重要的通道河西走廊,這座城也成為了河西四郡武威郡的中的重要城鎮並在東漢的時候成為了武威郡的治所。

姑臧地處黃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彙地帶,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屬典型的大陸性幹旱氣候,年蒸發量遠超降水量,不過因為地靠穀水流域的緣故,這裏的農業發展潛力並不低,對於古代人口稀少的西北而言,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不過這裏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所以農業發展並不興旺,反而是作為東西交流的橋頭堡,這裏商旅眾多,往來頻繁,使其很快成為河西富邑。當然,相應的這裏的也變得魚龍混雜,各色人等各色人馬都在此設有辦事處,負責購買補給和銷贓的工作。

而賈詡的老家,就是在這樣一個頗為混亂的城市之中。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混亂,才讓能夠一直活到現在的賈詡有著無窮無盡的鍛煉他的大腦的機會。同時無數次生與死的考驗也讓這隻本就聰慧的老狐狸變得愈發沉穩與狠辣。果然該說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麼。

賈詡所在的賈家源遠流長,可以算的上出身官宦世家,可是在這個魚龍混雜的地方,雖說對於這樣的詩書之家頗為尊重,但是說到底也僅限於這姑臧城城內。除了這姑臧城,該怎麼料理還是按照道上的規矩辦吧。什麼規矩呢?誰拳頭大聽誰的話。

那麼這姑臧城中誰的拳頭最大呢?自然是之前李書實碰到的段家的拳頭最為有力。

段家的祖上並不比賈家差到哪裏去,雖說沒有賈誼那麼聞名遐邇,但是其先祖段會宗曾經當過西漢的西域都護,再往前數還出過一個叫做段貞的武威太守,段家紮根於此,恐怕和這兩位先祖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所以說“三互法”的實施很有利的促進了種姓的繁衍和擴散。

當然,到了段熲這一代,家族在朝堂上的影響力應該已經相當衰弱了,畢竟段熲剛出仕的時候竟然是一個專門管理墓園清潔的官員。雖說俸祿和刺史一樣都是六百石,可惜完全是個閑散的職位,無法看得出這位老兄那一身弓馬嫻熟的本事。

段熲年少時號稱“習弓馬、尚遊俠、輕財賄”,估計看了一段時間的墓地,獲得了什麼墓地之中埋藏的高手的傳授,如是乎開始修身養性讀書識字,估計通過看出,明白了這年頭想要出人頭地沒有人情可不行,這可是中華文明的古老傳統啊。於是,一代名將外加宦官們的鐵杆打手就這樣在墓地裏逐漸修煉成功。至於是否領悟了什麼獨門絕技卻是不清楚了。

段熲的輝煌事跡自不必提,反正總結起來就是仇聖的那句“殺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屠得九百萬,即為雄中雄”,段熲他之前的白起、項羽以及後來的皇甫嵩和冉閔、鐵木真都堪稱是這句話的最堅定的踐行者。與這些殺神想必,孫立人已經算不上什麼了,所以說當時侵略中國的鬼子們應該慶幸,中國的大地上還沒誕生這樣的殺神,否則會是什麼結果還真難想象。

不過很可惜,在戰場上威風八麵的段熲死了,就如同蒙恬、李廣、嶽飛、徐達、袁崇煥一般,死在了政治的漩渦之中,他不是曆史上第一個善為將不善被將的名將,同樣也不是最後一個,而且因為他的站在了宦官的隊伍中,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掌握著筆杆子的士人抹黑的對象。

但是先不說竇武這個外戚的品行如何,似乎他還有個先祖叫做竇憲的家夥,功勞並不比霍去病小。霍去病死得早,所以名勝還不錯,就算這樣也有因為年少輕狂外加武帝縱容而胡亂殺人的經曆。而且比起他舅舅衛青與士卒同甘共苦的精神,這位顯然就是一貴族子弟。等到了沒有戰事或者一時得閑的時候,他是否會捅出什麼更大的簍子真的無法知曉。

更不用說還有一個叫做王莽的外戚,無論是品行操守還是能力都遠勝於竇武,可是結果呢?就因為一場為了穩固西漢政權的改革結果惹得天怒人怨,最後氣得幹脆獨立,可惜無論是群眾基礎還是士族基礎都差得要命,同樣被釘在了封建王朝的恥辱柱上了。

宦官陣營固然奇臭無比,但是外戚和世家門閥就好到哪裏去了麼?還是說聲彼此彼此吧。

如果你覺得段熲這個當朝太尉已經可以算的上段氏最輝煌的一筆的話,那列位看官可就錯過了一出精彩的好戲,雖然現在是東漢末期,距離那出好戲的開幕還早得很呐。

這出讓人瞠目結舌的好戲不是在西北,而是在祖國的大西南,對,就是雲南大理的那個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