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信念與意誌Ⅷ(1 / 2)

“展現一下自己的實力麼?也好,徐州終究還是不要再起刀兵比較好。”

經過了一番思想掙紮後,陶謙終究決定接受曹操“好意”的提醒,抬頭看了看天空那兩隻仿佛如同擺設一般的白色貓科動物和天青色的長蛇,略帶苦澀的呼出一口涼氣。

可惜他陶謙終究早生了二十年啊……

當然,這樣的感慨對於現在的陶謙來說實在是沒什麼意義就是了,隻不過是老頭子麵對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的一種天然的羨慕嫉妒恨而已,完全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刺史大人,您真的想要向那閹人之後妥協麼,我們著實不需要擔心哪怕是袁本初事後的報複,以董卓的實力,隻要我們稍稍動些手腳就能讓其與聯軍兩敗俱傷,到時候……”

作為曹宏的族兄,曹豹雖然文采上比不得他的那位族弟,但是作為陶謙的鐵杆擁護者,曹豹能夠被陶謙授予徐州最為精銳的部隊之一的丹陽兵一部的指揮權可見其還是有些能力,同時陶謙對於其的信任也是徐州四境之中少有的。

雖然曹豹不是什麼名士,曹家也不是東海郡內的什麼官宦世家,但是論起察言觀色以及對於時局的把握,曹豹卻也有著自己一套頗為行之有效的理論,再加上他對於徐州內部事務的了解,如今他說出這樣的一番話顯然並非狂妄自大的胡言亂語——雖然聽起來有那麼點味道。

“漢瑜,你來說說看,我應該怎麼選擇,不要跟我繞圈子。”

陶謙並沒有出言解釋或者訓斥曹豹,反而一轉臉,看向了身邊一位身著紅色鶴氅的男子。

男子身量不低,騎在馬上竟然比陶謙高了將近一個頭,麵容看上去比起陶謙來似乎要小上十餘歲的樣子,但是實際上兩個人的年紀相差並不大,而且舉孝廉的時間也沒相差幾年,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一代人。隻是如今看起來,卻是一個蒼老一個看上去還是年富力強的樣子。

“陶公何必問珪,以珪今時今日之身份,隻怕有些話並非為陶公謀劃……”

“那麼如果是從朋友的角度呢?我陶恭祖雖然並非善類,但是總算也為百姓做了點好事;雖然德行上不見得有多麼的高尚,但是至少應該還不至於讓漢瑜你洗耳朵的程度吧。”

“如果是朋友的話……那麼陶公以為想要徐州成為當今之世中的一方樂土該如何選擇呢?”

男子雖然話是對著陶謙說的,但是眼光卻看向了陶謙身邊的人——包括剛才出言的曹豹和曹宏兄弟,兩位麵容有些相似,雖然一身戎裝但是卻完全沒有軍人感覺的年輕人以及一位身上與其穿著同樣的紅色鶴氅,麵容有些倨傲的中年文士。

果然,聽到男子的問話,這些被男子眼神掃過的人臉上同時露出了認真傾聽的神色。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塞徐州四塞以待天時。”陶謙想了一下才眼神有些閃躲的說了出來。

雖然前麵一句說的仿佛陶謙多麼期盼和平似的,但是從後麵一句便可知道,這位老爺子正好像曹操那首《龜雖壽》中說的那樣:老驥伏櫪,誌在千裏。陶謙的誌向顯然不小。

不,或者說自從當初在西北見到了那場天降流星的奇觀,陶謙心中便升起了某些異樣的心思,隻不過當時當日陶謙顯然沒有將其轉化為現實的能力,而現在,陶謙覺得自己或許有機會了。

“那麼刺史大人以為袁本初其人誌向如何?”

“進可為周武,退可為周公。”陶謙對於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停頓。

“以袁紹的野心以及韓馥的表現,冀州對其可以說是輕而易舉。冀州之西是並州李學,此人自討黃巾起戰功累累不亞於孫文台、公孫伯圭、劉玄德之流。冀州之東不過是群書生,而且內部矛盾重重,但偏偏物產豐饒,兩相對比袁紹會如何選擇想必並不難猜,接下來……”

“漢瑜的意思是……”陶謙隱隱已經猜到對方想要講的事情。

“袁紹和袁術這兄弟倆的事情現在隻怕是天下皆知,而且袁術身處南陽、汝南一帶,不但需要防備身後的劉表,同時也要提防董卓,所以比起袁紹,他想要將手伸到徐州怕是很難。”

“漢瑜的意思是我得罪了袁紹和曹操事小,惡了整個關東的所有諸侯才是最大的問題,是也不是。董卓雖強,但是從今日之事看來終歸還是勢單力薄了些。這董卓一倒,自然會有人急不可耐的跳出來興風作浪,我徐州自然可以在其中縱橫捭闔。進,可為我徐州百姓拚一個名傳千古的機會;退,亦可保我徐州的安寧,大家各自的家族安康。”

“刺史大人一直都是一個明白人,說起來我這個沛相還希望能夠借助刺史大人來保全在下治下的百姓呢。到時候還請刺史大人不要因為沛國身處豫州而袖手旁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