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狂飆Ⅲ(1 / 2)

西涼飛熊軍、並州狼騎軍、幽州白馬義從、荊州赤幘軍。

這是當世傳誦的四支鎮守大漢邊疆保護大漢邊疆乃至於中原腹地安全的部隊的名稱。

檀石槐死後,上層政治結構發生巨變的鮮卑人基本停息了往日對邊疆地區的大規模進攻,可這不代表邊境地區就會迎來和諧和安寧,因為鮮卑人化整為零的侵擾更加讓人頭疼,同時其他草原部落也不是沒有什麼想法,漢王朝的富足總是會讓人產生鋌而走險的想法。

但這些寇邊行為最終幾乎都遭到了慘痛的失敗。

除了並州軍對鮮卑人和羯人的大捷外,幽州和涼州之地的戰功甚至更為卓著。最近幾年來,除了張純和張舉的叛亂導致烏丸人乘虛而入之外,強悍的烏丸人、夫餘人、貊人甚至包括那些辰韓人和馬韓人幾乎沒有對幽州邊疆的騷擾行為,其主要歸功於公孫瓚麾下那支鼎鼎大名的白馬義從。出於對強者的尊重,時有恭恭敬敬的烏丸牧民將精心馴養的白色駿馬送到公孫瓚軍中,在他們的眼中,唯有他們才配得上這些雲彩般的良驥。

無獨有偶,麵對膘悍的羌人、氐人、休屠盧水胡、堅昆乃至於更加遙遠的烏孫人和車師人,漢人同樣取得了近乎壓倒性的優勢。飛熊軍的巡騎展開大旗的時候,那些遊牧民甚至會讓出那些稀少的水源供他們先行享用。要取得強者的認同,唯有在血火中證明自己比他們更強,這點飛熊軍已經做到了。有趣的是,飛熊軍中全是深色調的軍馬,黑馬或者褐色的馬。

與北方的幾支強軍比起來,荊州的赤幘軍看上去戰績似乎並不如其他人那般輝煌,那是去不要忽視了雙方所處位置的不同——雖然並州、幽州和涼州都並不缺乏山地和叢林,但是和南方山林的複雜程度比起來那絕對算得上是小巫見大巫。不但戰場全部都是在山林之間,而且還需要忍受北方所沒有的酷熱和瘴氣。哪怕寒冬沒有北方那般寒冷,但是潮濕的空氣以及並不太充裕的取暖和保暖方式讓南方的冬天並不比北方好過多少。

在這種作戰宛若捉迷藏一般的戰鬥中,雖然缺乏大兵團作戰的戰例,但是作戰的手段卻更加豐富也更加的殘酷,可以說隻要注意力稍有放鬆,很有可能便會在下一刻遭到滅頂之災。

當然,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赤幘軍在小範圍的配合上更甚於北方的三支部隊,但是如果將戰場放在廣袤的大平原上的話,對於赤幘軍來說將會是相當大的考驗。

不過同理,將軍隊開進山林之中,除非是曹性、蘇凡那樣出自山民的將領或者攜帶了羅荷牌雷達,否則結局隻怕也會相當的淒慘。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雖然沒有明確說出來,但是這幾支部隊的主將心裏都憋著一股子氣,想要證明己方在江湖上的地位。而在這之中,尤以白馬義從的主將公孫瓚和赤幘軍的主將孫堅最為急迫。隻可惜到了今日兩個人一個因為自己的疏忽將大部分部隊和戰馬餓死在了遼西的土地上,而另外一個則因為他人陷害而不得不壯烈的采取壯士斷腕的方式同樣傷到了根基,這樣的結果導致他們兩個基本上喪失了爭奪皇冠上那顆明珠的機會。

至於李書實,董卓從內心之中倒是非常想要與之一戰,可也正是這樣的原因,才驅使他做出了盡量與李書實維持友好關係的決定。董卓並不是打算與天下人為敵,對於李書實這個有很大可能獲得的盟友沒必要將之推到聯軍那邊不是麼,尤其是董卓還承認其是一個強勁對手的情況下。於是如今看來飛熊軍的“天下第一”似乎唾手可得。

隻是董卓的內心真的會心安理得的將這頂王冠戴到自己的頭上麼?

不,董卓內心很清楚因為自己在黃巾之亂中以及跟隨張溫、皇甫嵩討伐羌人的戰鬥中的表現讓世人對自己以及飛熊軍的評價下降了很多,雖然其中涉及到的因素遠非戰場爭鋒那麼簡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結果對於董卓而言是個不小的心結。

所以,借這個機會讓關東的那些諸侯們看一看西涼子弟的威勢,哪怕現在的赤幘軍和白馬義從都屬於半殘狀態,但是就如同剛才所講的那樣,勝了就是勝了。

董卓並不奢望如孫堅、公孫瓚之輩會因此而對自己徹頭徹尾的服氣,但是正如他對李儒所說的那樣,隻要能夠讓大部分諸侯聽到西涼飛熊軍的名號便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