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幸福的煩惱(1 / 2)

如果說“二王”代表了並州年青一代的翹楚的話,那麼楊俊便是河內年青一代的領軍人物,其名聲甚至比早慧的司馬懿和司馬孚兄弟以及被壓製的司馬芝還要高上不少。

這並非是說楊俊在學問上就比司馬家的子弟強,畢竟現在所有人都處於學習階段,哪怕是現在在學業上表現出了一點點的優勢如果因此而停滯不前的話很可能一兩年後便會被徹底拋下,所以楊俊的名聲並非他學業上的優秀,雖然他的書讀得也相當不錯。

楊俊之所以在河內擁有不小的名聲完全是因為他豪爽的性情和卓著的信義。

楊俊是來自河內獲嘉縣的楊氏家族,在獲嘉縣內也算得上是有名望的家族,楊俊自小便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不但為人好學,而且年紀輕輕便懂得了振濟貧乏,通共有無的道理,獲得了鄉鄰一致的讚譽。

楊俊年紀稍大一點便前往陳留人邊讓那裏去“留學”,跟隨這位時任九江太守的大漢知名的青年才俊學習和實踐,可以說年紀不大卻見識頗多。

當洛陽發生大規模動亂的時候,身為九江太守的邊讓便感到局勢詭秘多變,所以選擇辭官回鄉躲避風頭,而楊俊得此機會也拜別自己的老師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河內。

雖然河內一郡在黃巾之亂以及隨後的幾年之中並沒有遭受到多大的侵擾,郡內還算平靜,但是楊俊根據這些年跟隨邊讓所學所思想到,河內乃是四通八達之地,北接並州,南通宛洛,東連冀州,西達河東,可以說是兵法中典型的衢地。

這樣的地方任何勢力都來去自如,同樣如果能夠占據這裏就等於扼守住了其他地區的咽喉,那麼到時候不論是攻是守都能夠占據主動,那麼爆發戰爭的幾率實在是太過高了。

所以,楊俊立刻便準備返回河內老家準備說服族人將家族遷往一個較為安全的地方。

楊俊選擇的遷移地點便是李書實治下的並州,尤其是水土相對而言更為豐厚的太原郡。

順便說一句,從這些人選擇的避難地點就可以看出李書實這隻蝴蝶的力量了。畢竟在另外位麵的曆史上更多人逃離本鄉的時候都更願意選擇相對靠南的荊揚一帶,畢竟那裏比之北方更加平靜些。可是現在卻稍稍有了些許不同,至少黃河以北的民眾又多了一個可以前往的地方,那就是李書實所在的並州——政通人和,而且還有一支強大的部隊保護境內不會受到外敵騷擾,尤其是遠離邊塞的晉陽、上黨兩郡更是如此。

所以不論是楊俊還是曾經打算帶著母親離開的孝子司馬芝首選都不再是遙遠的荊州而是選擇更加靠近便於日後返回的並州。

這或許也從一個側麵表現出李書實這些年還是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吧。

隨著董卓與士族之間的對立日益嚴重,尤其是王匡開始大規模整軍備戰,獲嘉的楊氏家族終於認識到了之前楊俊所言的正確性,同意了楊俊遷移家族避難的提議。

不過宗族畢竟不同於軍隊,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便完成從開始搬遷到抵達目的地這一係列的動作,更別說拖家帶口呼朋喚友之後整支隊伍的行進速度可以稱得上是慢的令人發指。嗯,想必曆史上從新野攜帶十萬難民難逃的劉備對於這件事有著最深的體會。

這也造成了整個遷徙的隊伍還沒有走多遠便發生了董卓擊潰王匡導致河內出現大規模動亂的事件。麵對即使是方悅這樣的猛將也難以抵擋的亂兵和趁勢而起的匪盜,雖然楊氏家族有著屬於自己的家族私兵,但是終歸還是目標過大,還是有些人落入敵手。

麵對這樣的情況楊俊並沒有選擇舍棄這些人,反而徹底貫徹了他那“振濟貧乏,通共有無”或者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動用自己能夠聯係到的關係,以傾盡家財的氣勢終於將這些甚至已經淪為奴隸的親友贖了回來。

經過這樣一番經曆,楊俊無論是能力還是品格都得到了非常好的體現,自然名聲蓋過了僅僅還隻是個沒怎麼出過門的司馬家老二和老三。

楊俊的品格大抵便是這樣,想來聞名於世的戰國四公子也不過如此吧,至少從人品上講比起楚之黃歇、齊之孟嚐來說可是要好的多啊。

手下獲得了這麼多潛力少年的加盟,李書實終於可以安心的考慮前往西域的問題了。

隻不過,很快他便發現,他需要麵對一個相當讓他為難的事情,那就是他離開之後並州軍的作戰指揮問題。

比起他前一次從西河太守的位子上翹班不同的是,那時候他轄下的土地不過西河半郡(實際控製),而且就在那半郡之中還有大量的烏丸部落分布,也就是說李書實真正需要防禦的隻不過是離石以南地區,北方不是一片焦土就是有烏丸人可以加以利用,所以將軍務交給程昱和童淵兩個人商量著來其實並不難,畢竟程昱的智慧和童淵的經驗處理這點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