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麵的形象是非常重要滴(下)(1 / 2)

對於伊吾而言,除了這座堡壘一般的城池還有些許價值之外,城內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人和物,哪怕是讓這座屬於漢人的堡壘屹立於西域的城主也是如此。

哪怕這位城主已經是這裏數得上的頗具手腕的人才了。

但是,他的極限也就僅限於此,甚至在西域諸國脫離大漢掌控開始進入互相爭戰互相吞並的今日,他自己也感到頗為無力。他希望按照自己父親的遺願固守這裏,但是這種毫無希望的固守即使是再樂觀的人也會感到迷茫和不安。

所以,李書實留下了任渡以及三百敦煌豪強私兵之後便離開了這裏繼續向西而去。

是的,你沒有看錯,那幾位同樣背負著家族重返西域信念的敦煌豪強家主們也在跟隨李書實的隊伍之中,隻不過與他們的兒子輩光明之大的跟隨李書實不同的是,他們基本上都是隱名埋姓以親兵的身份混進來的,畢竟比起他們年輕的兒子,這些人的都處於人生中體力和腦力結合的最佳階段,甚至可以說單論對於仕途的渴望他們甚至超過自己的兒子。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紛紛選擇了隱姓埋名,雖然此舉在李書實看來有些過於謹慎,但是這些人還是希望能夠增加一些成功的砝碼。

畢竟麵對一群年輕人和一群年富力強的中年人會讓敵人產生兩樣的警戒感,運用好了晚上一出扮豬吃虎哪怕僅僅隻成功一次也很有可能會成為勝負的轉折點。

拗不過他們的李書實最終隻好同意了這些倔強的中年人們。

也正是因為這樣,李書實才有富餘的人手在還未掌握西域形勢的時候便開始經營伊吾這樣一處戰略要地。

經過李書實的觀察,李書實發現任渡此人雖然智謀不一定有多高,但是卻是一個膽大心細的家夥,雖然行事風格上稍稍有些不夠穩重,但是倒也不是那種因為一時衝動便會將自己和部下陷入險地的人物。

最關鍵的是此人的治政能力相當優秀,實際上張恭卸下敦煌郡郡丞的職位時便向太守馬艾推薦了任渡,隻不過任渡對於西域的渴望並不比張恭少多少,馬艾隻能再找一位郡丞了。

任渡在伊吾做一些先期準備工作,比如收集周圍勢力的情報以及訓練伊吾這裏的民兵,當然了,如果有條件的話李書實也不介意任渡到周圍搞點什麼。因為聽說伊吾北邊的蒲類國和移支國正為了伊吾北部最大的也是戰略級的湖泊蒲類海打得不可開交,有了這三百人馬的私兵加上對原本屬於這裏的可戰之人進行一番訓練,任渡可以做的文章還是不少的。

嗯,這或許是李書實在伊吾為數不多的收獲之一了吧。

至於另外一項收獲,自然同樣是一則很有趣的消息。

或者說是證實了李書實之前從班複那裏得到的消息。

車師六國,或者在現在應該可以稱為車師七國。這是原本位於西域東北部的大小國家經過近百年來的征戰和吞並所僅剩的“幸存者”,包括車師前部、車師後部、且彌、蒲類、移支和卑陸,其中且彌分為東西兩部,時而合一時而一分為二,所以姑且算是兩國好了。

在剩下的這些國家中最為強大的便是車師後部,而他們強大的原因並非是因為他們從統治這裏的漢人手中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反而是因為他們在大漢統治西域的百餘年中是這裏叛亂次數最多的國家,每一次叛亂隻要大漢不能及時平叛,他們總能夠吞並一些小的國家或者部落,等到大漢平定了他們的叛亂,他們損失的頂多是一些兵馬和他們的國王而已。

甚至如果國王夠聰明能夠借用到諸如北匈奴之類的勢力的話,或許本國的兵馬也不會損失多少;而如果他們的國王運氣夠好躲過了漢人的拘捕和追殺,數年過後重新歸來或許還能借助自己在當地的影響力重登王位,而漢人的都護卻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反觀車師前部,他們本就是一群被漢人拉攏過來的車師國的國人,不但叛亂的記錄要少很多,而且每逢大漢在西域有所動作的時候還經常盡心竭力的提供人馬和物資。結果多年過後,當漢人最終撤離西域這片土地的時候,他們忽然發現他們北邊的同族已經強大的讓他們喘不過氣來。甚至按照伊吾所提供的情報,車師後部經常能夠攻擊到車師前部的國都交河城。

該以怎樣的表情麵對這樣的情況呢?

反正不論是李書實還是班複都是連微笑也露不出來的。

當然,得到這樣的消息也不全是壞事,至少李書實可以想見當他們的部隊通過車師前部的地盤時那些已經被他們的同族折磨的精疲力竭的車師前部守軍絕對沒興趣找他們這些路人的麻煩——除非他們想要在他們的同族之前被人洗劫一遍自己的王都。

反正他們的手中沒有核子武器,他們也無法將自己的武器覆蓋不論是車師後部還是李書實的轄下的核心地區,所以在不怕對手反擊的情況下李書實倒是不介意學習一下某位鐵娘子。

順帶一提,從離開伊吾開始李書實一行人便換上了匈奴人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