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想趁機拿捏一下烏孫人,不過賈詡最終還是製止了李書實的解氣行為。
所以當半天過後躲過了正午的太陽的李書實最終同意了烏孫人的請求——裝模作樣的派出三個人回去通風報信兼求援,而李書實則帶著部隊以烏孫人為向導向西進發。
當然,那三個所謂的“親信”不過是被派到伊吾給任渡當手下,反正多三個人不多少三個人不少,做戲也要足夠敬業才對不是麼?
另外,李書實還將張泰和他的二兒子張華留了下來,同時留下的還有兩百豪強私兵。
這些人主要是用來率領和訓練那將近五千人的車師後部奴隸,並等候隨後趕來的大軍。
李書實將那些奴隸全部恢複了自由身,而且承諾他們在這一戰時候將會獲得土地,成為承擔軍務的屯田兵,表現良好者不但有賞賜,還有機會被提拔為將校,待遇與漢人毫無二致。
雖然這些奴隸們的精氣神並不是很好,但是李書實依然從不少人中看到了名為“希望”的東西,隻要樹立一些典型,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應該能夠成為李書實在西域的支持者。
李書實可是很清楚的記得未來唐朝那個開放的時代所湧現的一個一個異族名將——不論是來自半島的高仙芝、黑齒常之還是突厥人阿史那杜爾,鐵勒人契苾何力等等,他們都為大唐拓展四方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李書實要求不高,這五千人中能夠成長出一個來他就算是值回票價了,甚至就算是這五千人未來全部犧牲在為大漢穩定西域的戰鬥中他也沒損失什麼。
其實對於這些人,李書實很清楚那位車師前部王濃滑是非常眼饞的,雖然戰鬥力有些低下,但是對於國力差距巨大的車師前後兩部,濃滑已經有些饑不擇食了。
不過,李書實留下張泰統帥這些人濃滑也不算太過失望,因為有了這些人的保護,車師前部至少也比之前多了層保護,如果有外敵入侵,自然可以請求漢人派出這支部隊,這樣一來他自己的人馬便可以保存起來。更別說他也清楚漢人指揮戰鬥的能力遠勝自己,那些人在自己手中隻能用來當炮灰,但是在漢人手中卻很難說到底會變成怎樣的軍隊。
反正李書實隻是希望濃滑提供這支部隊一段時間的糧草,等到李書實解決了烏孫的問題,或許這支部隊將會跟隨新的西域都護前往都護府的治所駐紮。
而就在張泰帶著張華開始著手收編那群剛剛脫離奴隸之身的炮灰部隊的時候,李書實一行人也已經在勒靡的引領下踏上了西行的道路,而他們首先需要突破的便是距離交河城不算太遠的白水澗,那個未來被冠以“達阪”,翻譯成漢語便是山口之名的地區。
趁著在路上的時候,李書實再一次向勒靡詢問了烏孫現在的情況。
這一次,大概也知道事有輕重緩急,勒靡表現得遠遠比之前配合的多。
經過勒靡的介紹李書實才了解,烏孫現在的情況可以說非常微妙。
實際上當鮮卑人在西部大張旗鼓的展現自己的威勢的時候烏孫老國王勒拉索便已經做出了應對——他在東部的瑪納斯河沿岸以及北部的阿拉山口一帶布置了第一道防線。雖然作為遊牧民族出身的烏孫對於防禦並不擅長,但是利用有利地形阻擋一下敵軍還在他們的能力範圍之中。隻不過與漢人建築堡壘乃至城池進行防守不同的是,烏孫人頂多不過建立幾個防禦哨所和烽火台,比起城牆,他們還是更加信賴他們胯下的馬匹和手中的兵刃。
而後勒拉索又在天山餘脈婆羅科努山的登努勒台山道設置了第二道防線,同時沿伊犁河一帶布置了遊騎,以防止鮮卑人沿薩雷耶希克阿特勞沙漠繞過這些危險的山口直插伊薩克湖。
而伊薩克湖周圍也是勒拉索定下的最終防線,因為如果越過了這裏,赤穀城實際上就已經近在眼前,剩下的也就隻有籠城這一條路可走。
也可以說那個時候的烏孫實際上距離亡國隻怕也就差半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