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公孫瓚和劉備,或許還應該再加上身處遼東的公孫度,這幾個人便是如今幽州境內幾位主要的政治勢力。.
其遼東太守公孫度控製了幽州東部的遼東郡、玄菟郡、遼東屬國以及樂浪郡北部,同時還趁大部分諸侯的目光都集到了原那場轟轟烈烈虎頭蛇尾的討董之戰的時機,將觸角跨過渤海海峽伸向了海對麵的東萊郡,也便是那東夷人的故地。
由公孫度所派遣親信柳毅領兵在東萊建立了穩定的統治,甚至公孫度還封柳毅做了營州刺史,有傳言這是公孫度準備自立為王的一種準備工作。雖然不能知道這件事的真假,但是公孫度這個人的野心那絕對是不小的,畢竟他所在的的確與西蜀所在的四川盆地很像——西邊是遼西走廊,道路崩壞不說還遍布沼澤,南麵則是大海汪洋,就連後來的一代明主唐太宗李世民麵對這樣的環境都生出了幾分怯懦,還是依靠薛仁貴和張士貴的瞞天過海才得以成行。
另外就好像戰國時期的燕國,雖說看上去在戰國七雄戰績並不算突出,除了樂毅在燕昭王的支持下伐齊成功之外就基本上是一個被人欺負的角色,但是在麵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戰鬥,燕國卻少有敗績,反而屢屢開疆拓土,大大增加了自己的戰略縱深。
公孫度也是一樣,不論是東部鮮卑還是烏丸大人,亦或是對漢朝奉行蠶食政策的高句麗和扶餘,公孫度用盡各種辦法與之纏鬥,不但沒有落入下風反而是越打越強。雖說這其不能忽視遼東屬國的烏丸胡騎的戰鬥力,但是卻也足以看出公孫度這個人的手腕有多強悍。
也正是他的存在,讓烏丸、鮮卑、高句麗和扶餘企圖蠶食我大漢東北疆土的步法大大放緩甚至在某些時候還出現了倒退,哪裏像後來的晉朝一個八王之亂就毀了漢家數百年的基業。
所以說李書實總是很猶豫,是不是應該考慮將某隻死螞蟻變成真正的死屍,隻不過考慮到世族掌握國家權力按照曆史上的那股潮流來看幾乎是不可逆的,就算沒有司馬氏,依然會有其他世家跳出來——不論是太原、東海和琅邪王氏,還是清河崔氏亦或是範陽盧氏,天知道哪一家子再出一隻死螞蟻,畢竟陳群的《九品官人法》的破壞力顯然比一隻死螞蟻要大得多。
咳咳,既然將公孫度說得這麼厲害,而且其又是一個野心頗大的家夥,那麼為什麼公孫度不西出碣石(今山海關一帶),而非要舍近求遠走海路呢?畢竟就算遼西走廊再怎麼難行,可是無論是信息傳遞還是物資運輸也都要比海路安全和快捷的多啊。
原因就在於控製了遼西郡和右北平郡的強力人物,我們熟悉的白馬將軍公孫瓚。
這公孫瓚和公孫度五百年前到底是不是同一個祖宗呢?
這種事情實在是很難說,因為如果稍稍考證一下,就會發現公孫這個姓氏至少在東漢就出過來自於兩支宗族的名人——其曾經做了漢武帝朝丞相的公孫弘是來自淄川國的薛地,到了東漢此地基本上都屬於樂安國境內,離著渤海灣很近,公孫弘小的時候還在海邊放過豬。而另一支則是來自北地郡義渠一帶的公孫賀和公孫敖,不管這兩位之間有沒有關係或者有什麼關係,反正這兩位都是來自大西北的邊塞,與山東隔著十萬八千裏。
而且因為春秋戰國隻要是一個公爵家的孩子就有資格自號“公孫”,就好像王姓一樣,所以說我們就姑且將這兩位當做兩條平行線家族出來的優秀子弟吧。
反正這兩位之間的關係看著不像是同宗同族,反而有點彼此都看對方不順眼的意思。
公孫瓚的實力就不多說了,反正如果讓白馬義從跑開了,能夠與之相抗衡的就隻剩下董卓的飛熊軍和李書實麾下的並州狼騎,剩下的部隊都可以直接舉手投降了,因為他們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四條腿的追兵就會如同附骨之疽一樣讓兩條腿跑到崩潰也沒用。
至於後來出現的虎豹騎、解煩軍之流因為年代差距隻能讓大家做“關公戰秦瓊”之想了。
另外一家在幽州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勢力便是幽州牧劉虞。
比起前兩者,這位可以算的上是徹頭徹尾的官。雖說東漢多儒將,但是這一位不論從哪一方麵來看都絕對不是一個會打仗的家夥。
但是,如果你因此便忽視了他,那麼倒黴的卻一定會是你,因為在李書實收集的情報之,似乎劉虞除了不會打仗相關的技能之外,他其他方麵的技能都點得挺高。
搞內政,可以讓百姓安樂,倉廩充足。
搞外交,可以讓胡人都對其感恩戴德,同時與周邊除了公孫瓚之外的所有勢力都保持著一個相對良好的關係,甚至有不少看上去有些勢力頗為桀驁的邊關將領卻對劉虞頗為認同。
搞化,這位幽州牧也絕對是名士一枚,不論在儒林還是皇族都有著相當高的影響力。
搞謀略,自從他當上幽州牧,通過與公孫瓚一個**臉一個唱黑臉,讓多少胡人部落從大灰狼變成了小綿羊,哪怕公孫瓚和劉備這兩尊大神去參加討董之戰也沒見幽州出現什麼變故,更不用說之前張純和張舉的叛亂也是在劉虞的謀略而不是公孫瓚的武力下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