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現在的情況看上去比起袁紹來可是差得遠了。
不僅僅是因為手上最為強悍的大將孫堅被殺身亡,更是因為其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據地南陽已經基本上都被劉表和西涼軍瓜分,尤其是作為南陽郡最為精華的宛城及其周邊地區已經落入到了劉表的手中,現在僅僅隻有位於東北方的幾個縣還保留在袁術的手中。
不過麵對氣勢正盛的劉表軍,看上去丟失似乎也隻是時間的問題。
這樣的袁術,這樣被荊州軍和西涼軍打得落荒而逃的袁術還值得其他人的注意麼?
這個問題在現代人看來或許是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尤其是在遊戲中,這位同樣四世三公的嫡係後代能力值比他的那個同父異母的兄長可是差遠了,手下文臣武將也無法與冀州相提並論,另一個位麵中還會因為某個眾所周知的原因而成為和董卓一樣的天下公敵,其舉動的腦殘程度絕對是在三國中排名三甲之列,與之比起來王允的舉動完全就是小兒科。
可就是這樣的主,竟然被現在的袁紹視為心腹大患,是不是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呢?
其實還真不是這樣。
因為拋開個人的能力以及手下的能力,那麼,袁紹崛起的條件與袁術幾乎完全一致。
固然一場討董之戰給袁紹加分不少,可是麵對作為四世三公的名門袁氏嫡係子孫的袁術,在袁紹看來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不過是將原本因為身份上的差異而帶來的劣勢扭轉,但想要徹底將袁術甩開,憑現在袁紹的力量還是不夠的。
更別說通過與公孫瓚和陶謙的結盟,袁術明麵上所能調動的力量要遠遠超過明麵上與劉表結盟外加還有一個叫做曹操的小弟的袁紹。
畢竟劉表是漢室宗親。目光始終未曾離開長安城中的那個至高寶座,其所擁有的不確定性要比公孫瓚和陶謙要高。而且從荊州表現出的實力,並不弱於袁紹所掌控的被並州和公孫瓚啃了兩口的冀州,劉表在儒林中的名望也是極高的,雙方之間或許還隱藏著主導權的爭奪。
而且別忘了,袁術固然丟掉了重要的南陽盆地,但是隨著孫堅的戰歿。豫州這片原本就是袁術“租借”給孫堅的地區便回到其名下,而豫州的地理條件也並不比冀州差到哪裏,而且北望兗州,南臨揚州,若是妥善發展,同樣可以集聚成就霸業的資本。
所以說,至少從眼下的局勢來看,袁紹及其勢力自身的實力更強一些,而袁術一方則有著更加強大的外勢。但不論是哪一方麵。雙方之間的差距都十分有限。
當代人看問題的視角自然與未來人不同,故此在大部分世家豪強甚至百姓的眼中,現在的大漢,完全就是二袁之間的較量。
至於李書實?
或許會是這場較量中一顆有分量的砝碼,又或者僅僅隻是一個打著醬油路過的路人。
好吧,就算李書實忙活了這麼多。但是在中原人的眼中這位同樣來自“邊鄙之地”的鄉下小子頂多也不過是董卓第二。董卓都已經被玩死了,李書實又能翻起多大的浪呢?
這並非是世家目空一切,而是世家對自身實力的絕對自信。自信任何一家諸侯想要奪取天下都必然要依靠他們,縱然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家族興起有的家族衰落,但是對於整個世家這個階層而言,基本上壟斷了知識的他們必然會在國家治理中擁有巨大的話語權。
爭奪天下的時候武將們或許還有一些作用,可是國家建立後,如果那些因為武勳而興起的家族不向世家靠攏,結果隻能是被核心圈排斥,邊緣化。
更別說世家同樣可以依靠更好的營養,更多的傳承打造出更多的軍事勳貴。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被刀劍逼到頭頂。世家們是不會放棄自己的高傲的。
不過實事求是的說,袁術的表現倒也不是真的那麼糟糕。
雖然丟了富庶的南陽對袁術而言打擊不小,可是他還是利用南陽這片土地成功讓荊州軍和西涼軍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裂痕。
當然。這其中固然有袁術細作的挑撥,但是也不得不承認的是,沒有了董卓製約的西涼軍就是一群失去頭狼的狼群,沒有了目標的同時卻擁有了更大的攻擊性,再加上唯一能夠讓這群狼恢複一定理性的那個人又因為某些原因而放棄了自己應盡的義務,於是在各種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西涼軍為了戰利品突襲了荊州軍部隊的事實。
一時之間,還未來得及慶祝己方基本統一整個荊州的荊州軍就不得不麵對來自西涼軍的巨大壓力,幾次交鋒處於下風的事實更是讓戰勝了袁術軍而有些頭腦發熱的荊州軍將領冷靜了下來,甚至有個別人已經對西涼的騎兵部隊患上了某種恐懼症。
不過依托河網和宛城臨時被加固的城防,以及西涼軍主力還忙於西涼內部事物的時間差,荊州軍倒也將戰線堪堪維持了下來,並且趁機將南陽北部的人口向南遷移。
從黃巾之亂開始中間經過了江夏兵變,孫堅強殺南陽太守張谘,討董之戰對南陽的騷擾,袁術對南陽地區的過分榨取一直到現在為了保住勝利果實而采取的大搬遷等等,數年下來,原本人口百萬,世家豪強無數,積累資財更是數不勝數的南陽,在這一輪又一輪的洗地中逐漸衰敗了下來,往日的繁華也變成了明日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