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天命之變Ⅱ(1 / 3)

“說一說烏丸人的動向吧,尤其是上穀郡的那個難樓。哦對了,還有烏丸校尉邢舉。”

對公孫瓚的緬懷並不會占用李書實多少時間,畢竟兩個人之間的接觸還是太少太少,若不是因為公孫瓚本身也算得上是以為漢末名人,或許連這點回憶對李書實而言也早已忘卻。

所以如果說聽到劉虞和公孫瓚的故事會讓李書實產生多少感傷的情緒那絕對就是在矯情了。

李書實可沒功夫去玩那種感傷春秋的遊戲,也沒心情去矯情一下吟上一首感傷的歌賦,對他來說最為現實的問題便是劉虞死後那些原本被其所籠絡的異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因為這個問題關係到並朔兩地的安全以及並州軍最大的敵人鮮卑人內亂的走勢。

“這個問題主公還是去問賈文和比較好,他那邊的消息更詳盡一些。另外夫人的飯食應該準備的差不多了吧,自從聽了主公的話之後我的肚皮可是一直在想我抗議來著。”

程昱的一句玩笑,讓室內原本有些凝重的空氣多了幾分輕鬆的氣息,大家也能從繁重的公務中暫時解脫出來,享受一頓美味的家常宴會。

餐後,討論繼續進行,隻不過李書實身邊又多了幾個人。

比如不知道從哪一家酒肆中拖出來的郭嘉,比如正拿著李書實贈予的兵書看著正歡的法正,還有一直被蘇小蘿莉養在身邊的拓跋力微、司馬懿和那位依舊平靜如常的閻柔。

當然,自然少不了某隻一聽到這樣的消息就兩眼放光的小強和前來述職被抓了壯丁的高順。

這一次眾人將要探討的。是關於烏丸的問題。

很早之前就曾經說過,烏丸與鮮卑一樣,出於東胡,也並非是某個種族的名稱,而是一群部落集合的代稱,原本生活在東北部的草原上,隨著光武帝劉秀入主中原,很多曾經幫助過他的烏丸部落也隨之進入到了漢地,甚至有的部落還融入到了漢人之中。所以到了現在這個時候,烏丸人可以說遍布大漢幽冀並三州以及塞外草原。與大漢之間的關係也頗為複雜。

但總的說來。烏丸人與漢人之間關係的緊密程度應該超過了羌人和南邊的山越,隻比幾乎快融入到漢人之中的賨人和巴郡蠻略差的程度。

並州境內的烏丸人,經過李書實的威逼利誘安撫招降,已經基本融進了漢民族之中。尤其是作為曾經西河烏丸少頭領的烏則。如今更是與漢人沒有多少區別。被李書實任命為陰平郡,也就是現在的廣漢屬國的太守便是李書實對其信任的表現。

但是並州的烏丸部落本就有很強的漢化基礎,他們當中的很多部落已經開始學習起漢人的生活方式。就算很多部落依舊保留了作為遊牧民族的一些傳統,但他們依舊向往漢人的生活。

可是分布於幽州以及幽州北麵的烏丸人卻並非如此。

“元順,你比較熟悉幽州附近的草原胡人,就由你來說說幽州附近烏丸人的一些情況好了。”

雖然說這些年來賈詡也收集了不少相關的情報,但李書實還是找到了閻柔,希望他能夠提供一些比較獨到的信息,之後再讓賈詡查缺補漏也不遲。

“回主公,幽州的烏丸部落雖多,但聲勢最盛的不過三家:遼西丘力居,上穀難樓,遼東屬國蘇仆延。其餘如代郡能臣氐,右北平烏延勉強占據一郡之地,骨進、王同、王寄等徘徊於草原各地,雖然實力不俗,但與上述三人的部落比起來就差了很多。剩下的部落最多不超過千戶,雖然零散,但行動靈活,或躲入漢地,或遁入草原,很難準確了解他們的行蹤。”

“他們互相之間的關係如何,還有他們與幽州各郡縣之間的關係又如何,他們與鮮卑人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還有,這些部落首領的性格元順是否了解。”

“回主公,烏丸各部之間並無統屬關係,雖然早先在鮮卑人的壓力下聯合過幾次,但那都是靠漢人官員居中調和,他們互相之間的關係大抵不過是井水不犯河水罷了。

但是烏丸人與漢人之間的關係卻相當緊密,甚至可以說能夠盤踞在漢人的郡縣內的烏丸部落都是與當地太守縣令之間有著很微妙的關係,也許是相互利用,也許是意氣相投,總而言之漢人的官員不能忽視那些烏丸人的部落,烏丸人的部落也不能完全在漢人的領地內肆無忌憚的活動。隻有一個人並不怎麼遵循這一慣例,這個人就是公孫瓚。

烏丸人和鮮卑人之間的關係有些特殊,曾經據說他們都被匈奴人所征服,但後來烏丸人投靠了漢人,而鮮卑人依然從屬於匈奴人,結果鮮卑人吃了很多虧。後來鮮卑人裏出了個叫檀石槐的人,將鮮卑人聯合了起來,而烏丸人卻是各自為戰,結果鮮卑人又占了上風。尤其是當初漢人分三路出兵攻打鮮卑人卻遭遇慘敗,更讓烏丸人隻能上表請求內遷以避風頭。

現在鮮卑人內亂,烏丸人雖然同樣還是一盤散沙,但他們從漢人那裏得到了不少流民和奴隸,所以他們的實力都很強。尤其是遼西的丘力居,據說最強的時候曾經擁有一萬五千戶的規模,隻不過因為曾經跟隨過漢人中的叛軍,結果被劉虞利用了烏丸各部落之間的不合施展了離間計,又有公孫瓚大破烏丸聯軍,實力大損,但經過這幾年發展,又有戶一萬兩千餘。所以這一兩年在劉虞的支持下,烏丸各部時常北上吞並一些鮮卑的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