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黑雲壓城城欲摧(1 / 3)

匈奴,曾經是肆虐於大漢北方的一個強大無比的存在。

在冒頓單於的率領下,他們險些就完成了異族南下中原的壯舉。

可就算如此,他們依然以相對弱小的力量反殺強大的東胡成功,又向西將大月氏驅趕到了遙遠的西方,向南逼迫大漢不得不每年拿出大筆的財富並獻上美麗的少女來滿足他們。

可是作為馬背上的強盜民族,匈奴終究沒能如同未來的某個海盜國家那樣,成功擺脫了身上海盜的身份,搖身一變成為紳士的代表,哪怕身體內還流淌著海盜的血,但卻在表皮上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存在,進而引領了整個世界文明多達數百年的時間。

於是,經過大漢不斷的打擊,到了這個時候,原本強大的匈奴不但分成了南和北兩個部落聯盟,其中的北匈奴更是被驅趕到了遙遠的西北,成了一群驚弓之鳥,麵對李書實討伐西域的大軍,竟然連麵對的勇氣都已經喪失,聽到漢人軍隊到來的消息便惶惶不可終日,再聽到漢人戰勝了在匈奴人眼中已經變成新的草原霸主鮮卑人的消息便立刻舉族搬遷,倉皇南顧。

至於另外一支南匈奴,在內附大漢之後經過了休養生息已經重新擁有了不錯的力量,但在實力恢複的同時,卻也受到了來自於大漢思想的侵蝕,他們不斷在這種先進文化的入侵下拚死抵抗著,但是結果卻隻能延緩被同化的速度,卻不能根本改變這種趨勢。

到了現在,因為李書實的出現,更是大大加速了這樣的同化過程。

也許匈奴人作為民族的概念還能得以保持,但隨著那些想要強硬抵抗這種趨勢的匈奴人走入了煤窯。被派到了築路的工地上,成為建設並州美好生活的建設者,為並州的美好未來貢獻出自己的每一分汗水甚至是血液,剩下的匈奴人便在李書實為其編織出的美好願景中不斷沉淪,甚至已經有很多匈奴人成為了並州軍最堅定的支持者,因為他們在這裏擁有更多的機會。他們的家人可以因為他們的努力而獲得更好的生活,那是草原子民做夢也想象不到的美好。

如果這樣的情況能夠持續五十年以上,就算未來依然還有人想要憑借自己匈奴人的身份起兵作亂,但也無法阻擋這個草原曾經的霸主作為**民族的消亡。因為哪怕他們再如何強調自己匈奴人的身份,他們說的語言是並州的官話,他們吃的食物是流傳於並朔地區又或者關中地區的美味,他們書寫的文字是漢人教授給他們的隸書和簡化字,他們學習的知識也基本都是漢人的禮樂詩書,除了畜牧的知識因為漢人的認同而得以傳承下來。他們的生活方式要麼與漢人一樣在田地裏耕種,要麼也是從事著與漢人密切相關的農牧活動,他們根本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先祖到底懷穿著怎樣的精神,又是以怎樣的意誌在草原上與風霜雨雪搏擊。

他們,已經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的生活之中了。

所以哪怕還不是非常明顯,但李書實治下的匈奴人已經和這個民族原本的生存方式有了不小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就算是遠在遼東的公孫氏也都有所耳聞。

而除了南北匈奴這兩大勢力,草原上還有一些匈奴人的“別部”。比如更加殘忍好殺以戰爭為樂,喜歡以傭兵的方式參與到各種戰爭之中。毫無節操的拿錢賣命的休屠胡。

但這些部族雖然也同樣屬於匈奴這個概念範疇之中,但因為遠離匈奴王庭的掌控,而且平日裏到各地做傭兵,所以就連各部落之間的風俗都不盡相同,更不要說與匈奴王庭。

可以說這一群休屠胡當真是已經從匈奴種族中**出來的“別部”。

其餘大大小小的匈奴“別部”的情況也基本上與休屠胡相類,因為種種原因已經形成了較為獨特的風俗。雖然還無法完全從匈奴種族中**出來,但也已經很容易分辨出不同之處。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認識,當哨探回報說鮮卑人的陣中出現匈奴人,雖然似乎與現如今可以說是名存實亡的匈奴王庭所部有著一些不同,但依舊可以看出是匈奴人的習慣裝扮。所以才會讓公孫度在接到情報後第一反應便是“李書實是不是與鮮卑王庭之間已經達成和睦”這樣的想法,甚至越想越覺得這樣的想法似乎並不是沒有道理。

這天底下沒有永遠的敵人自然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尤其是對於國家和部落而言更是如此,前腳才剛剛接到袁紹因為公孫瓚的自我“放逐”而打算克扣事前答應給鮮卑人和烏丸人的賞賜和報酬,那麼鮮卑人因此在李書實開出的更高價格下轉投並州軍的陣營也的確很有可能。

並州軍與鮮卑人爭鬥多年,實力自然是被那些草原子民所深深認同,就算李書實伸出了友好之手也不會被認為真的是示弱的表現,反而會被認為是強者的憐憫——這樣的說法對於漢人而言或許還會考慮考慮臉麵的問題,但對於重實利的草原子民而言,還真算不得什麼。

沒看到匈奴人被並州軍兼並後生活越過越好,以致於匈奴人當中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小,尤其是那些基層的牧民,現在就算某些匈奴貴族想要煽動恐怕也很難引起大的騷動。

“不對,這不對勁,我遼東孤懸海外,又與那李書實無冤無仇,袁紹不除,怎麼可能跨越山海攻打我遼東,這豈不是當年秦國‘遠攻近交’的錯誤麼,不對,這事著實有些蹊蹺。”

直到這個時候,公孫度依然覺得那些匈奴人應該是來源於李書實的授意,才會出現在鮮卑人的大軍之中,至於那些匈奴部隊是否來源於其他的部落,公孫度不是沒有想過,隻是若是那支部隊不過三兩千的規模,公孫度或許還不會如此斷定。但隨後陸續歸來的哨探雖然損失嚴重,但依然證明了鮮卑人的陣中不但有匈奴人的軍隊,甚至數量上超過兩萬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