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寵愛”跟“溺愛”隻是一字之差
一般而言,家長從小就對女孩比較寵愛,但是“寵愛”是有限度的,過分的寵愛,會變成“溺愛”。兩者雖隻有一字之差,但培養出的女孩的氣質卻會有很大的不同。寵著養的女孩,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知書達理,受到大家的真心喜愛;溺愛著養的女孩,從小被父母嬌慣,自然不懂禮貌,任性刁蠻,招人討厭。
“溺愛”的女孩處處在家裏受到高人一等的待遇,處處特殊照顧,好吃的食品歸她一人享用;爸爸媽媽可以不過生日,女孩的生日卻大操大辦。這樣的女孩會自感特殊,也習慣於高人一等,又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溺愛著養的女孩受到父母過分的照顧,會變成嬌生慣養的“小公主”。
家人時刻看著女孩,關照她,陪伴她。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家裏人都圍著她轉,這樣的女孩自認為自己是中心,他肯定變得十分嬌氣,驕傲自滿,沒有禮貌,很不聽話,一天到晚不得安靜,“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很沒有禮貌。
有一天,一位爺爺去學校去接孫女。孫女出來了,看見爺爺來了非常高興。爺爺就把孫女的書包拿過來,放到自己的手裏,然後撐開遮陽傘。爺爺心想:孫女最愛吃冰淇淋了。於是,爺爺就帶著孫女來到了超市買了冰淇淋,接著就回家去了。在回家的路上,爺爺大汗直冒,他一手拿著書包,一手撐著遮陽傘,而孫女卻在遮陽傘下一邊吃著冰淇淋,一邊唱著歌兒。
這一幕在生活中常常發生,旁觀者心裏不驚一顫,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隻考慮自己,不為別人著想,一點兒都不懂得尊敬長輩,沒有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依賴性。這些“小公主”將來怎麼生活呢?
家長不應過分關注女孩,有時隻可以偷偷關照她。如果家裏來了客人,不宜對女孩過分熱情,不要把女孩當中心話題。在客人來之前,家長要教育女孩:客人來了必須有禮貌,不要吵鬧,專心做自己的事。
父母應當把女孩視為家庭的普通一員,家裏的一切都是大家享用的,即使隻有一個蘋果,也不要讓她獨吃,最好大家分著吃。平時,要教育孩子照顧老人、病人,鼓勵孩子“助人為樂”。
父母切不可讓“溺愛”毀了女孩,有時愛的太多也是錯。
有這樣一個寓言:在天鵝湖的小島上,住著一個老漁翁和他的妻子。漁翁搖船捕魚,妻子養雞喂鴨,除了買些油鹽,他們很少與外界往來。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島上,它們是從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的。老夫婦看到這群遠方來客,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在這兒住了這麼多年,還沒有誰來拜訪過。漁翁夫婦拿出喂雞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招待天鵝,漸漸地這群天鵝就和漁翁夫婦成了朋友。它們在島上不僅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而且在老漁翁捕魚時,它們隨船而行,嬉戲左右。
冬天來了,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往南飛,它們白天在湖上覓食,晚上在小島上棲息。當湖麵封凍,它們無法覓食的時候,老夫婦就敞開他們的茅屋讓它們進屋取暖,並且給它們食物。這種關愛一直持續到春天來臨,湖麵解凍。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每年冬天,老夫婦都這樣奉獻著他們的愛心。有一年,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從此消失了,不過它們不是飛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麵封凍的時候凍死了。
愛是人間最美好的情感,但有時候愛得太多,反而會對被愛者造成傷害。天鵝的死是老夫婦沒有想到的,也是普天下溺愛孩子的父母沒有想到的。然而這恰恰是一個被反複證實的事實。
女孩依賴著爸爸媽媽,依賴著爺爺奶奶。她們總是想著,很多事總會有家長幫忙,於是慢慢地養成了依賴的習慣,於是一離開爸爸媽媽的嗬護,他們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習慣,女孩不就像這些可憐的天鵝嗎?
女孩任性、懶惰、不聽話,使父母很頭痛。應該怎麼辦呢?
女孩任性撒嬌時,要分析原因,也要看看她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是無禮的,當然要拒絕,但是滿足女孩的正當需要也很重要。這是理智處理女孩任性的第一步。通常女孩的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或興趣的表現。
對女孩的不合理要求,一旦說“不”,就要堅持到底,並盡可能地向女孩說明“為什麼不”,讓女孩理解大人。如果孩子已經被嬌慣成性,就要從當下開始進行教育,而不要推到“下次”。
女孩畢竟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對事情的理解程度,對自我的把握能力,都需要不斷地完善。而這時需要父母給予正確的引導。平時,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相關的故事,看一些電影,選擇一些有益的電視節目,讓孩子了解生活中的一些限製和規矩,從而建立起理性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