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能力勝於分數(2)(1 / 3)

許多孩子會和蔣睿一樣,表麵看似很聽話,但實際上他卻已經走入了成長的誤區。所以,這就需要父母及時給予提醒,要讓孩子知道,重視能力並不是要忽略對知識的學習,能力重要,分數也重要。父母要讓孩子努力成為一個既有知識,又有能力的全麵發展的人才。

金玉良言

學習成績反映的是一個人知識的掌握水平,看來自然重要。但比成績更重要的卻是能力,不僅僅是學習能力,其他各個方麵的能力,如做事、自我管理、交往和獨立生存等方麵的能力,孩子都需要具備。因為分數隻能代表一時,但能力卻能保證一世。

讓孩子明白學習的真正目的

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中國)黃睎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中國)毛澤東

宋瑞從小就是很聽話的孩子,父母對他要求也非常嚴格。從進入小學開始,父母就一直督促他學習,並要求他每次考試必須考到班裏的前三名,否則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宋瑞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隻要放學回家,就是認真寫作業,背誦父母規定的知識。

從小學1年級到6年級,宋瑞的學習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但老師每學期給宋瑞的評語卻是:“學習成績很好,但動手能力差,不團結同學,各方麵能力有待加強。”麵對這樣的評語,宋瑞的父母卻不以為然。

可是,等到宋瑞進入了中學,需要自主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而且中學裏諸如物理等一些課程也需要動手動腦能力相結合。除了死讀書別的什麼都不會的宋瑞開始犯了愁,他動手能力極差,而且又缺乏和人合作的能力,表達能力也欠佳。這樣一來,他的心情受到影響,學習的積極性也受到了打擊,這直接導致他的成績開始走了下坡路,學習上越來越吃力,成績越來越差,父母即使打罵也無濟於事。宋瑞自己也覺得非常委屈。

其實,宋瑞這個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很是普遍。孩子之所以最後變成這樣,與父母強加給孩子的“重分數、輕能力”的做法不無關係。因為父母忽略了對孩子思維能力等其他能力的培養,使得孩子慢慢地不適應後來的學習,他自然也就沒有了可持續發展的能量。

學校裏檢驗知識水平的掌握程度,大多是用考試來衡量,而考試成績往往就被看成是給孩子作好壞判定的唯一標準。所以,在這樣的標準之下,許多孩子都不得不將考分看得無比重要。

可是,父母和孩子都要注意,若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數,忽略其他各項能力的培養,孩子的可持續發展就會演變成“高分低能”。而且這樣的高分,隻不過是眼前暫時的好成績而已,對於個人未來的成長卻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認清楚學習的真正目的,讓他明白學習是為了他將來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學習,應當是學到了知識,並會應用;應當是知識學習與能力學習並舉;應當是學習好品德輔助知識與能力。隻有明確了這個目的,孩子的學習才是有用的。

培養建議

建議一:告訴孩子學習不是為了分數

孩子通過各種方式的學習,幫助自己提高學習成績,這本無可非議。但是,除了學習,孩子還有很多需要發展的方麵。父母要提醒孩子,學習不是為了分數。

11歲的沈博學習成績不錯,周圍的老師同學朋友鄰居都誇獎他是個聰明的孩子。沈博因此學習更加努力,每次考試都格外重視,生怕自己的成績掉下來。

但媽媽卻勸他:“分數不那麼重要的,它帶給你的壓力太大了。你看你的學習,已經變成隻為了保住高分而學,你自己的創造力、想象力都得不到發展。學習絕不是隻為得幾個高分的,其他的能力也與知識學習同等重要啊!”

周圍人對孩子的稱讚與期望,有時候也會起到反作用。不但不能激勵孩子發展,反而會讓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孩子的學習變成了隻為分數而戰,這將嚴重影響他其他方麵能力的發展。所以,父母要及時提醒孩子,讓他擺正學習的態度,弄清楚學習文化知識與各種能力之間的關係,爭取全麵發展。